拆除腦內炸彈 – 腦動脈瘤的手術方式比較

by | 6 月 9, 2017



腦動脈瘤像顆不定時炸彈,當腦動脈瘤愈大、形狀愈不規則、或患者愈年輕,就要積極處理。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傳統開顱顯微手術與動脈瘤栓塞手術的比較,接下來再看治療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開顱顯微手術及導管式動脈瘤栓塞手術之比較


無症狀動脈瘤的傳統處理方式,是開顱以顯微手術夾閉動脈瘤,此術式已發展50年左右。隨著手術技巧的進步與治療觀念的推廣,新世代的神經外科醫師多能進行這樣的手術,使得手術成功率逐年提高。



腦動脈瘤栓塞手術的發展起於90年代初期,利用導管將線圈填塞於動脈瘤內,達到閉塞動脈瘤的效果。隨著新型醫療材料的發展及顱內支架的開發,目前各式形狀的動脈瘤多可藉由栓塞手術來處理。



栓塞手術的主要優勢是傷口小,不用開顱。其施作方式是讓導管從鼠膝部血管進入,沿著血管來到腦部動脈瘤處,置放支架或線圈以進行栓塞。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期短。


大家對於這種不用「
剖腦」的手術的接受度極高,但有部分病患者並不適合栓塞手術,因為置放顱內支架後,需使用抗血小板凝集之藥物,有胃潰瘍或是已有顱內出血之病患礙於無法使用這類藥物,因而無法進行這樣的栓塞手術。此外,栓塞手術使用之線圈及支架屬於昂貴醫材,健保並非全面給付,若向健保申請醫材無法通過,病患需自費使用線圈或支架,將會是不小的經濟負擔。




健保對於栓塞醫材的給付條件



目前健保對於栓塞治療所需的線圈及支架是有條件的給付,需由受訓並通過認證的神經放射科或神經內外科專科醫師在「使用前」 提出申請,通過後方可使用。






動脈瘤經開顱手術治療或是栓塞手術後之療程及預後


對於未破裂之動脈瘤,若開顱或栓塞手術順利,大多數病患可於2至7天內順利出院。栓塞手術因為沒有開顱傷口,恢復期會較開顱手術短。



已破裂動脈瘤合併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之病患,病程上可能面臨再出血、血管痙攣及水腦症等問題,住院時程將延長許多,且前述三者都會影響患者的預後。



由於蜘蛛膜下腔的血塊會刺激血管收縮痙攣,導致腦血流降低,進而引起缺血性中風,病患有可能會半身癱瘓甚至意識昏迷。血管痙攣多發生於出血後3天至3週,除了可以使用靜脈注射藥物來預防外,對於較嚴重的病患,甚至可以放置導管於頸動脈直接給予血管擴張劑。



統計上,蜘蛛膜下腔出血後,有20至30%的患者會有水腦症。水腦症可發生於出血後的任何時間點,需視病患的嚴重程度,安排腦脊髓液引流。等病患撐過危險期,再依其腦功能恢復的程度,安排適當的復健。



出院後,病患需要積控制血壓及戒煙,並定期接受腦部影像追蹤。腦部影像追蹤除了可以了解原動脈瘤是否復發,還可以檢查是否仍有其他新生的動脈瘤,統計上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動脈瘤病患,可能會在其他位置有新生動脈瘤。



最後必須再次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有動脈瘤相關危險因子(抽煙、長期高血壓、家族史或是相關遺傳疾病)的民眾,應接受顱內動脈瘤之篩檢。大於45歲之民眾,於健康檢查時,也不妨將腦部磁振造影檢查列入選項,以早期發現顱內動脈瘤。若不幸發生腦出血,應儘早警覺並就醫,徵詢神經外科及神經放射科醫師的意見,選擇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式,以獲得最佳預後。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幾年前有位12歲的男生,來就醫時身高只有135公分。」高銓宏醫師指出,「追蹤發現,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也準備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是患者卻沒有回診。幾年後,患者再度回到門診,身高只有150公分,當時X光檢查顯示骨齡已經超過15歲。當男生的骨齡達16歲後,幾乎無法再長高,所以150公分大致就是他的成人身高了,錯過治療期,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