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旋地轉好難受 – 眩暈

by | 4 月 26, 2017

天旋地轉好難受 – 眩暈-照護線上



眩暈,是耳鼻喉科非常常見的問題,幾乎每天都可以在門診遇到病人因頭暈求診。事實上,「眩暈」有特定表現,並非所有頭暈都是「眩暈」。眩暈和一般暈眩最大的不同,在於眩暈會產生很鮮明的「天旋地轉」感。輕則感覺房子在轉,重則天搖地動,宛如世紀大地震來臨,有時會造成病人恐慌!並且眩暈經常伴隨劇烈的噁心感,甚至嘔吐。




眩暈和耳朵有什麼關係?


臨床上對於「眩暈」的描述為「vertigo」,定義為來自內耳疾患所造成的頭暈。人類的耳部可以分為外耳、中耳、內耳。外耳就是自己常常挖耳朵挖到流血的地方,長度約2.5到3公分。成人因耳朵痛來就診,幾乎都是外耳道發炎而非中耳炎。外耳和中耳隔著耳膜,正常人如果耳膜沒有破的話,外來的灰塵或是水是無法進入中耳腔的。


而中耳腔會經由體內的耳咽管和鼻腔相通,因此才不會常常造成飛機起飛或潛水時的悶塞感。事實上,搭飛機起飛時的悶塞感常在我們用力吞嚥口水後獲得改善,就是耳咽管調節中耳腔和外界氣壓差的結果。


內耳則完全不同了,嚴格上來說,內耳算是腦的一部份,位於顳骨的深處。外耳經常受到感染,中耳也是,但內耳則是一個完全無菌的淨土。


內耳是耳蝸、前庭、半規管所在的位置,聽覺和平衡神經由此出發,一路傳到腦幹,提供我們聽覺和平衡感覺。因此,內耳出了問題時,會有強烈的平衡失能,有時甚至會併發耳聾!




哪些原因會導致眩暈?


內耳眩暈,大致分為3種:


1.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
此種眩暈有個很有趣的俗名:耳石脫落症。此耳石,非耳屎!不是挖耳屎造成的。這種眩暈最為常見,特色是發作時間短,約15秒到一分鐘,只會在頭部改變姿勢時,例如起床或躺下、向左或向右翻身時才會發生。發作時只要保持固定不動,天璇地轉感很快就消失,但在眩暈過後還是常覺得白天時有頭重腳輕的暈眩感。


2. 前庭神經炎
此種眩暈發作時間較長,而且發作非常立即,天旋地轉及嘔吐感可長達數小時,甚至一整天,但是鮮少超過48小時。此種眩暈非常折磨,許多病人因為受不了這種折騰而常跑到急診求助。大暈過後會穩定很多,但是依然在接下來的幾天感到彷彿宿醉或暈車、暈船一般的不舒服。


3. 梅尼爾氏症(Miniere’s Disease)
此種眩暈名氣響亮,許多老病號對此名稱琅琅上口,也是許多診所醫師經常下的診斷。然而,臨床上真正的梅尼爾氏症非常少見,診斷上也須符合同時有眩暈、耳鳴,以及聽力喪失三個症狀,眩暈消失後耳鳴及聽力隨即回復正常,並且必須復發至少一次,才能診斷為梅尼爾氏症。




眩暈時要怎麼辦?


如果遇到身邊親人或朋友經歷頭暈,簡單的病史詢問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內耳所引起的問題了:

● 頭暈是否為強烈天旋地轉並伴隨嘔吐噁心感?

● 是否無法站也無法走,幾乎只能躺著不動?

● 發作時間很短,但是不斷重複發生?

● 或是強烈眩暈長達數小時?


如果發作的時間長達數分鐘,甚至數小時,應讓患者側躺休息,並準備嘔吐袋。(發生嘔吐時切勿正躺!)如果眩暈情形持續太久,以致患者無法忍受,那只好迅速就醫。


如果頭暈的形態都不像上述的內耳眩暈,那就要注意頭暈是否伴隨半身手腳無力的情形,是否伴隨劇烈頭痛、講話講不清楚,喝水突然很容易嗆到等。以上都是腦中風的症狀,如果發現要立即至急診就醫!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完全緩解率提高有望! 突破性機轉治療問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複合體藥物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完全緩解率提高有望! 突破性機轉治療問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複合體藥物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七十多歲的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患者,接受第一線治療後一年多又復發,二線治療的效果也不佳。淋巴結腫大到壓迫靜脈,導致血液無法回流,兩隻腳腫得非常嚴重,偏偏當時患者的身體狀況又已無法承受更高強度的化療,情況十分不樂觀。」蕭惠樺醫師回憶,「當時剛好有一款突破性機轉的新藥問世,與患者討論後決定試試,結果才打第一個療程,腫瘤就縮小一半,第二個療程後更是幾乎全消,很快速就將淋巴癌控制住!」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名50多歲有多年抽菸史的王先生,在診斷為肺鱗癌後,陸續接受了手術治療、免疫合併化學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經與主治醫師討論後,王先生改以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運的是,他對口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也較化療輕微,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個月,持續在門診追蹤。口服藥物的便利性,不僅讓他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品質,對抗癌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