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副食品 脂肪很重要!

by | 4 月 26, 2017



近年來所謂「健康飲食」很清楚的是指向少油、少糖、少鹽、多纖維,兒童也一樣,唯一例外是嬰幼兒不可「少油」,他們的身體和腦部在快速的成長,對脂肪的需求自然比較大。




副食品的脂肪要足夠!

母奶中脂肪佔總熱量的一半左右(45-50%),表示嬰兒的身體就是需要這麼多脂肪,這比例應一直維持到兩歲,之後才慢慢減少脂肪的攝取,到4-5歲左右只剩1/3,大孩子和成人不應超過30%,過多會增加肥胖、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可是現實情況卻正好相反,嬰幼兒的副食品太過「清淡」,較大的孩子吃得「太油」。


舉例來說,在台灣 9-11個月的寶寶最常吃的副食還是粥品,裡面通常會有蔬菜、根莖類(胡蘿蔔、地瓜等),也許還有點碎肉、幾尾吻仔魚,這碗粥是否一半的熱量來自於脂肪呢?雖然我們並不鼓勵家長去精算熱量,也不要求家長具備多麼豐富的營養學知識,但憑常識也會知道這碗粥的熱量大部分來自碳水化合物,只有少部分來自蛋白質和脂肪。


這碗粥總熱量當然也不會高,因為脂肪是「熱量密度」最高的食物,1公克可以產生9大卡,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1公克只產生4大卡。


9-11個月的寶寶每天需要多少熱量呢?大約是800-900大卡,其中將近一半也就是400大卡左右應來自副食品。以一般寶寶每餐大約吃半碗粥(大人碗)的份量計算,也許可以攝取到100大卡出頭(當然還得看粥的稠度和內容豐富程度),每天兩餐再加上兩次點心(大多是水果、餅乾之類),總熱量常常是不太夠的,脂肪當然更不足。而且愈大的寶寶副食佔的比率愈重,不足的情況會愈加明顯。




寶寶吸收得了嗎?

請記得「脂肪」是兩歲以下的寶寶成長和發育所「必須」的,也是提高副食品熱量最有效率的營養成分,瘦豬牛肉、禽肉、魚、海鮮、蛋、豆類、堅果、酪梨等都是脂肪含量豐富、營養價值又高的食物。


別怕寶寶的腸胃不能消化吸收,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可以吃肉了;也別因為害怕過敏而忌諱很多食物,那是過時的觀念,現在是鼓勵寶寶早點接觸各種食物,反而可以降低食物過敏的機率。更何況純母乳哺育的寶寶4-6個月之間必須開始給予含鐵、鋅的食物,不然會有缺乏的風險,而肉類就是含鐵、鋅最豐富的食物。另外要提醒爸媽,花生和堅果只能以塗醬給予。

年輕的媽媽其實都非常認真的在準備副食品,只是太過保守了一點,應該勇於嘗試不同的食物並注意營養的均衡。不過也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營養的均衡並不在於每餐、每天,可以把時間拉長至一、兩週,在這段時間裡儘量提供寶寶不同營養成分的食物就可以達成了。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我們常說的「中風」代表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導致腦部沒有氧氣而失能。而一般口語所說的「小中風」,代表著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為TIA),其實原理也是像中風一樣,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只是症狀沒有持續很久,在24小時內,腦部的血液循環自行恢復。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運動有許多好處,就曾有研究說,運動能幫助降低200種以上的疾病風險。無論為了你的心臟、血壓、腰圍、脂肪肝,運動都是必要的。甚至對於維持大腦運作與思考清晰,運動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我們進入高齡社會後,沒人希望自己是在中老年時被慢性病纏身,運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言喻。...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合室外運動時,你可以在家做做舒活筋骨的有氧伸展,確保大關節都有適當的活動度。每天練習也非常適合,無論你用此作為一天的開始或結束,都能讓身體感覺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