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中耳炎

by | 3 月 14, 2017


「中耳炎喔!」醫師用耳鏡看完小明的雙耳後,轉身向家屬說。

「啊?中耳炎?那是什麼?」爸爸緊張的屈身向前,頭也低了下來,希望能聽更清楚醫師的話。

醫師抬頭想了想,從抽屜拿了出一張圖。


「這是耳朵的剖面圖。我們把耳朵分成外耳道、中耳腔、內耳三個部分。剛剛說的中耳炎,就是中耳腔在發炎。」

看到漂亮的手繪圖,媽媽也湊了過來。

「耳朵發炎要不要緊啊?是點藥水治療嗎?」

「這位小朋友的中耳炎,全名叫做『急性中耳炎』。標準的治療方式是口服抗生素十到十四天。統計起來百分之九十在三個月內會痊癒,所以先不用擔心。」

「那如果這次藥吃完,他沒有說不舒服,還需要再來看嗎?」

「還要複診喔!」

看著一家人都很認真的聽,醫師拿出了第二張圖。


「你看這個中耳腔,它就好像是一間房間。這個房間很特別,耳膜就好像是一面有厚度、有彈性、半透明的牆,從這面牆的外頭可以稍微看到房子裏面,但沒有相通。房間唯一向外的通道就是屋內角落那個洞口,洞口接著耳咽管,它會通到鼻咽去。屋內平常應該是充滿了空氣,但是現在因為在發炎,所以裡面有滿滿的膿。這些膿在吃藥之後,會變成透明的組織液,最後會消失。如果房間內有積水超過三個月,就必須在這面透明牆上打個洞裝上管子,讓房子裡的液體流掉,這樣就能避免聽力受損與學習上受到影響。孩童因為無法配合手術,所以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

奶奶正抱著孫子安慰,突然想到什麼似的抬頭發問:「你說積水,會不會是洗澡的時候不小心讓水跑進去耳朵造成的啊?」一邊瞄著媳婦。

嗅到一絲絲緊張的氣氛,醫師擺擺手,笑著回答:「當然不是!剛剛不是有說外耳與中耳隔著一面有厚度的耳膜嗎?在耳膜沒破的情況下,流到耳朵的水當然進不去中耳腔!通常是感冒之後,病菌從上呼吸道經耳咽管跑進去中耳腔,才造成中耳發炎的。」

「像小明是會講耳朵痛,所以我們才知道要帶來看。那如果他弟弟才一歲,還不會講話,怎麼知道有沒有中耳炎呢?」懷裡抱著一個娃娃的爺爺,也提出了疑問。

「比較小的小朋友,如果有急性中耳炎,可能會發燒、哭鬧躁動不安、或吃不下、噁心嘔吐。大一點的小朋友可能會抱怨耳朵痛、聽不到、頭痛等等。有這些症狀出現時就要就醫。」

聽完了醫師的說明,一家人很滿意的感謝醫師。在預約了回診的日期後,離開了診間。

3歲以下的兒童,高達80%有過中耳炎的病史,可見它是個相當常見的疾病。還不會清楚表達的幼兒可能只有發燒、哭鬧等不明顯症狀;4、5歲之後由於罹患時比較不會耳痛與發燒,也容易被家長忽視。所以如果有上呼吸道感染,都需要請醫師診視,並依其建議按時回診。


同場加映:

別讓中耳積水影響聽力,請看國際治療指引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他是一位老師,從年輕的時候就出現乾癬,每天都需要家人協助塗抹藥膏,相當費時和辛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醫師表示,「雖然醫師一再強調乾癬並非傳染病,但患者仍然深陷恐懼中,擔心自己的皮屑會影響孩子,甚至不敢和小寶寶同床睡覺。患者的憂慮反映了「累積性生命損害(CLCI)」的概念,乾癬在多年的反覆發作與治療中,深深影響了他的心理狀態、生活型態以及家庭互動。」

患者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效果良好,皮膚狀況將近100%改善。然而,兩年後因健保規定被迫「下車」暫緩生物製劑,改用傳統藥物與外用藥膏治療,但效果較不理想。見到好不容易消失的皮膚病灶再度惡化,讓患者非常難受。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60多歲女士,因為容易疲倦、食慾不振、全身不適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腎臟有顆約5公分大的腫瘤。」葉劭德醫師表示,「由於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在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根治性腎臟切除術及淋巴結廓清。」

病理報告證實為腎細胞癌且有淋巴結轉移,所以在術後開始使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KI)合併免疫治療。經過治療後,患者的食慾改善,體重也漸漸回升,目前仍持續在追蹤治療。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居家動起來的最佳選擇就是有趣又多變化的踏步有氧,想要保持低衝擊的話可以先減少跳躍的動作。當身體熱起來後,可以再搭配其他肌力訓練或做點動態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