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阻塞當心「心肺共病」! 應自我評估早期發現、正確規律用藥控制

by | 4 月 11, 2025

三月迎媽祖徒步進香注意! 醫列「保健四重點」防憾事發生

記者:吳儀文、林宗憲報導

心臟緊鄰肺部,兩者相互影響,因此肺阻塞(COPD)患者常會產生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肺共病」讓健康受到更大的危害。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提醒,胸悶、咳嗽甚至有點喘的情況,有時其實就是心肺共病的問題,民眾若遇到這樣的狀況不只需至心臟科,可能也要前往胸腔科求診,尤其又有家族史、抽菸或碰到環境相關問題時(如:環境汙染、油煙等)更應尋求胸腔科醫師協助。

肺阻塞不只影響肺功能 還須留意「心肺共病」風險

肺阻塞(COPD)是一種呼吸道、肺部慢性發炎的疾病,不過這慢性發炎的狀況除了會影響肺部之外,其實也會經由血液循環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而肺部旁邊最重要的器官就是心臟,因此肺阻塞患者常會有「心肺共病」的產生。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指出,像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硬化等情況,事實上也是肺阻塞患者相當常見的問題,根據台灣過去的調查顯示,約有4成肺阻塞患者會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

因此,肺阻塞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減少心肺共病的產生。長期抽菸、環境暴露等是肺阻塞的危險因子,民眾若有咳、痰、喘、悶等肺阻塞常見症狀都應提高警覺。鄭世隆主任認為,抽菸的族群若在40歲以上,菸癮已經超過20年,而且長期咳嗽、濃痰,甚至走路、活動時有比過去喘的情況,都應該盡早進行評估、診斷。

高危險群快用1問卷自我評估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肺阻塞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方式來做自我評估,鄭世隆主任提到,像PUMA問卷,透過7個簡單的題目包括性別、年齡、症狀等,就可以評估民眾是否有肺阻塞風險,如果評估後分數大於5分以上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有肺阻塞的情形,需進一步檢查來確定診斷。

肺阻塞患者若能越早期診斷、越早期治療,治療效果將會更好。鄭世隆主任表示,目前肺阻塞的治療藥物以吸入型藥物為主,有單一成分的單方藥物,也有二合一的複方藥物,或是三合一藥物,醫師會根據患者肺阻塞的嚴重程度做不同藥物的選擇來改善患者的症狀以及肺功能。

正確、規律使用吸入型藥物 才能讓疾病獲良好控制

此外,依醫囑定期服藥、正確使用吸入型藥物也很重要,正確使用、規律使用藥物才可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亞東醫院臨床藥學科主任王明賢提醒,由於吸入型藥物種類非常多、操作方式非常複雜,所以民眾一定要透過醫藥人員正確的用藥指導跟衛教,熟悉操作方式後,才有可能正確使用。

像每支吸入劑都有它不同的操作步驟,民眾在與醫師、藥師、個管師等醫護人員溝通時一定要切記這些重要的步驟。王明賢主任也指出民眾最常出錯的2個步驟,第一是開始使用的步驟錯誤,第二則是吸入的方式錯誤,提醒民眾可以透過與醫護人員溝通、反覆操作熟悉,以正確使用吸入型藥物。

平時也要注意「這些」 全方位照顧守護自身健康

而當病情改變或因年紀、環境刺激、過敏原接觸等影響,使得藥物與症狀沒有達到很好的平衡時,民眾也應盡早回診評估是否需做藥物調整。王明賢主任表示,有呼吸道疾病的民眾平時一定要監測自己的呼吸道功能狀況,如果發現喘鳴聲較明顯、較容易因某些動作或環境變化而有呼吸不順等情形時,都建議應提早回診。

除此之外,鄭世隆主任提醒,肺阻塞的患者平時也要從減少外在刺激的暴露、接種疫苗避免感染、營養均衡、適度運動等著手,透過全方位的照顧才能讓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更好。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胃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之後,我們知道如何殺菌、保護胃黏膜,大大減少了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與過去四五十年相比,罹患胃癌患者的人數已經變少了。然而,全世界一年還是會新增一百萬位胃癌患者,每年因為胃癌死亡的人數也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亞,包含日本、南韓、與台灣,胃癌仍是非常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