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3/30世界躁鬱症日!台灣與國際攜手,共同打破躁鬱症汙名化

by | 4 月 2, 2025

響應3/30世界躁鬱症日!台灣與國際攜手,共同打破躁鬱症汙名化

記者:陳佳慧報導

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躁鬱症日(World Bipolar Day),以紀念畫家文森·梵谷的生日為起點,號召全球提高對躁鬱症的認識與理解。躁鬱症,也稱雙相情緒障礙症,是一種情緒調節失衡的精神疾病,病友在躁期與鬱期之間反覆擺盪,可能出現思緒奔馳、過度自信或高度情緒低落等狀況,對社交、工作與家庭都造成重大影響。

然而,社會對躁鬱症的錯誤認知與負面標籤仍普遍存在,不僅使病友與家屬承受額外壓力,也嚴重影響病情穩定與就醫意願。為推廣世界躁鬱症日的理念,台灣精神醫學會推出《情緒的雲霄飛車:20堂課帶你認識躁鬱症》影音書,並同步響應國際活動(www.worldbipolarday.org),以教育推動去除汙名,建立理解與支持的社會氛圍。

錯誤觀念不只阻礙治療 更形成惡性循環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醫師指出,躁鬱症是一種複雜的情緒疾病,躁期的高昂情緒常被誤認為「很有幹勁」,而鬱期則被簡化為「心情不好」,導致病友延誤就醫,錯過穩定治療的黃金時機。躁鬱症病情具有復發性,如果無法在早期控制,可能反覆出現情緒波動,影響生活品質與社會功能,治療與生活是互相影響的,若因誤解導致就醫困難,就更容易復發、惡化,陷入難以抽身的惡性循環。為了讓病友、病友家屬與一般民眾能夠更完整且正確地理解躁鬱症,王仁邦理事長表示,學會特別推出《情緒的雲霄飛車:20堂課帶你認識躁鬱症》影音書,透過系統性介紹躁鬱症的症狀、成因、治療選擇與日常照顧方式。

「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方式很多,但真正系統、完整、根據實證的知識其實不多。很多人靠爬文或聽信網路留言,有些是病友經驗,有些卻可能誤導甚至嚇人,對病友反而造成壓力。」王仁邦理事長補充說明,希望透過這套影音書,用病友與家屬能理解的語言,讓正確的知識走進日常生活中。

從治療到照護 影音書成為病友與家屬的最佳「培力工具」

「許多病友其實很享受輕躁期時那種思緒奔馳、創意爆發的狀態,而家屬也常以為那只是『個性比較積極』,不覺得這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陳錫中醫師指出,這樣的誤解不僅會延誤躁鬱症的早期診斷,更容易讓病友在面對鬱期低潮時措手不及。由於病情常呈現週期性波動,若無長期規劃與穩定治療,將嚴重干擾病友的生活節奏與職場表現,也提高復發風險。

陳錫中秘書長進一步指出,在資源面上,台灣具備良好的健保制度與精神醫療架構,病友可透過門診、住院或社區資源獲得身心治療。尤其衛生福利部近年來推動專款補助躁鬱症長效針劑的使用,這類藥物副作用較低、穩定性高,也能減少病友頻繁就診或請假的困擾,有助他們更順利地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安排。

然而,陳錫中秘書長也提醒:「再完善的資源,也需要病友願意接受治療,且具備足夠的自我照護能力,才能真正發揮療效。」台灣精神醫學會特別推出系列課程影音書,作為病友與家屬的『培力』課程,這套課程不只是單向的衛教內容,而是希望幫助病友與照顧者擁有「知的權利」與「照顧自己的能力」,才能與治療團隊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破除民俗誤解、看見青少年躁鬱困境 從對話開始真正去除偏見

台灣精神醫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陳柏熹醫師表示,每年的3月30日為世界躁鬱症日,由來是為紀念畫家文森·梵谷的生日——這位極具才華的藝術家,正是典型在創作力與情緒困擾之間掙扎的代表。躁鬱症不只是疾病,更是一段深刻的生命經驗,常常牽動著病友的人際關係、職涯與自我認同。即使在現代,社會對躁鬱症的誤解與標籤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台灣與華人文化中,許多症狀仍常被貼上「桃花癲」、「中邪」或「命理不好」的迷信標籤,甚至有家庭在症狀初期先求助民俗儀式如收驚、改名,錯失科學治療的黃金時機,這些錯誤觀念不僅延誤就醫,更進一步加深病友與家屬的羞愧與孤立感。

陳柏熹醫師也提醒,躁鬱症的發病年齡往往涵蓋青少年時期,若教師或家長誤將初期症狀視為單純叛逆或情緒不穩,就可能錯失早期辨識與介入的契機。因此,強化校園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情緒學習是目前不可忽視的一環,能協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覺察與情緒調節能力,也能讓同儕更具包容力,降低歧視與排除。陳柏熹醫師強調,推動正確觀念的普及,資訊傳遞固然重要,但唯有真誠的對話與日常接觸,才能真正破除偏見與去除汙名,呼籲社會應重新檢視我們對疾病的語言使用,將「精神病人」這類汙名詞語,轉化為「情緒復原者」、「情緒覺察者」等具尊重與正向意涵的稱呼方式,不僅能幫助病友重建自我價值,也能讓大眾看見他們的能力與潛能。這也是為什麼精神醫學會推出這套影音書,希望讓病友、家屬與社會大眾都能透過影音方式,以自己的步調吸收知識、建立正確觀念,希望這不只是一套教材,而是一個起點,讓更多人能看見:這是一種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治療的疾病。

Bipolar Strong——不只是病友的堅持更是整個社會共好的力量

躁鬱症不該是沉重的標籤,而應被視為一種可以被理解、被治療,也值得被陪伴的情緒困境。每一位正在努力面對情緒波動的病友,都值得社會更多的理解與支持。透過正確知識的傳遞、偏見的鬆動,以及持續的對話,一同打造一個更有同理、更友善的環境。

若您也希望盡一份心力,不妨轉發這則新聞或分享台灣精神醫學會《情緒的雲霄飛車:20堂課帶你認識躁鬱症》影音書的連結(https://www.sop.org.tw/video/Bd_list.asp),讓更多人能夠理解躁鬱症、接住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在3月30日這一天,為理解多一分努力,為病友多一分溫柔。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胃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之後,我們知道如何殺菌、保護胃黏膜,大大減少了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與過去四五十年相比,罹患胃癌患者的人數已經變少了。然而,全世界一年還是會新增一百萬位胃癌患者,每年因為胃癌死亡的人數也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亞,包含日本、南韓、與台灣,胃癌仍是非常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