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僑嚴重貧血就醫不見好轉 台灣醫師跨國諮詢神破解 揪出罕見血癌!

by | 11 月 10, 2023


記者:呂佳恆報導

出現嚴重貧血,竟然是罕見血液疾病惹禍!一名67歲印尼華僑Lucy,因貧血問題就醫檢查,在印尼當地被認定是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因此每月得接受輸血治療,但狀況仍未好轉,直到某次接受國際醫療諮詢,經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李啟誠主任仔細評估患者病例,診斷應是罕見血液腫瘤疾病「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導致,才使患者血紅素過低導致貧血,後續改以新型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目前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難診斷 醫師:症狀不明顯、歧異性高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中的罕見B細胞慢性淋巴瘤,病程發展緩慢且臨床症狀不明顯、歧異性高,許多患者在第一時間可能看不出淋巴結有明顯的腫大,反而是眼睛、牙齦有異常出血,很難第一時間想到要至血液腫瘤科就診,加上疾病過於罕見,各大癌症中心平均一年僅會遇到1至2個病例,不僅患者容易輕忽,醫師在臨床上也較難以診斷,容易誤診或漏診;李啟誠主任分享,早期也曾碰到類似病例,也是歷經半年的診治才發現原來是WM惹禍,過程不斷抽絲剝繭,請教有相關經驗的醫師才找出病因。


密切追蹤IgM指標 把握黃金時機介入治療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診斷上包括基本的抽血、尿液檢測,也可藉由影像學檢查進一步檢查,重要是發現IgM偏高時,除了給予用藥治療,也不要只是盲目輸血,而是持續追蹤IgM指標,透過密切觀察把握時間治療。

李啟誠主任指出,因WM會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M(IgM),使血液變得黏稠,導致黏膜處滲血並影響全身器官,病情嚴重時眼睛血管會被阻塞而讓視力模糊,當初就是發現案例的免疫球蛋白M(IgM)指數偏高,抽血數值也顯示異常,才會建議印尼當地的主治醫師進一步檢查,揪出罕見的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由於WM有IgM過度增生的問題,會影響正常血球細胞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患者除了有貧血現象,也會出現反覆感染疱疹、淋巴腺腫大、脾臟腫大以及高黏度症候群等症狀,盡快診斷與及早治療,才能與疾病和平共存。


創新藥物帶來機轉 助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目前還未有能完全治癒WM的方式,因此過去臨床上常以減緩症狀並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為主要治療目標,以個案為例,在確診為WM後,當地印尼醫師雖也以標靶藥物配合類固醇給予治療,儘管患者病情有些好轉卻仍因水腫、色素沈積等副作用而感到困擾不堪,直到今年和李啟誠主任因緣際會在花蓮相遇,醫師建議可改以新型口服標靶藥物,透過抑制B細胞訊息傳導路徑,終於成功幫助患者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重拾信心和疾病長期抗戰。李啟誠主任也補充,因WM多好發於體力較弱之年長患者,相較於噁心、嘔吐等對身體負擔重的傳統治療副作用,新型標靶治療策略有望減緩患者不適,對於心血管等共病症患者的用藥安全性也有幫助。


別盲目只是接受治療 醫呼籲找出病因才是關鍵

李啟誠主任呼籲,民眾若因不明血液疾病有嚴重貧血, 甚至需要輸血治療時,切記不要只是盲目輸血,而是耐心與醫師合作,進行各項檢查,一步步找出病因,即使確診WM也不要灰心,隨著醫療進步,透過新型標靶藥物治療仍有機會與疾病和平共處,甚至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乳房腫瘤。」黃啟瑜醫師表示,「即便是良性的乳房腫瘤,患者還是會擔心、焦慮,但是又對手術感到害怕,而一直猶豫不決。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後續在局部麻醉下,利用真空抽吸輔助針進行手術,順利切除乳房腫瘤,傷口約0.3公分,術後恢復相當順利。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腫瘤,讓患者鬆了一口氣,相當開心。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濾泡性淋巴瘤多好發於50至60歲中年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是在做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在頸部、鼠蹊、腋下等處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咳嗽、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確定診斷時大多已是第二、第三期。」張明志醫師指出,濾泡性淋巴瘤為淋巴結濾泡生發中心中的淋巴球不受控制地生長,導致增生的細胞大於正常比例而形成,如果濾泡內的淋巴球數量過多,甚至溢出到淋巴結外,就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瀰漫性淋巴瘤。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幾年前有位12歲的男生,來就醫時身高只有135公分。」高銓宏醫師指出,「追蹤發現,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也準備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是患者卻沒有回診。幾年後,患者再度回到門診,身高只有150公分,當時X光檢查顯示骨齡已經超過15歲。當男生的骨齡達16歲後,幾乎無法再長高,所以150公分大致就是他的成人身高了,錯過治療期,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