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過重OL腳痛到走不出家門!竟是受「類風濕性關節炎」 所苦

by | 10 月 8, 2023


記者:張慈恩報導

成年女性請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會逐漸破壞關節結構,恐讓你全身疼痛到連出門都難!


35歲的小婷(化名),體態豐腴、體重破百公斤,家族病史母親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12年前,當她23歲大學剛畢業時,兩側手腳關節出現僵硬疼痛,原以為係工作忙碌所致,不以為意。沒想到漸漸地連日常的開個門、廚房中開火煮飯、開車等動作都感到困難、甚至幾乎無法出門,工作也受到影響。

後來就醫檢查發現小婷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A)」,開始先用抗發炎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所幸後續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自2015年起陸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迄今狀況改善、關節腫脹熱痛都獲緩解,可如常生活作息、也恢復上班工作,更可定期開車載媽媽一同回診,生活回歸常軌,讓她好開心。


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紅腫熱痛 關節恐逐漸破壞或變形

診治小婷的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全身受侵犯部位主要為關節、且多為對稱性,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及變形;有些病人甚至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系統,屬於一種全身性免疫發炎疾病。


好發於30-60歲的中年婦女 不單影響關節 也可能擴及全身

蔡世滋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較常見於30至60歲間,尤其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男女比約1:3;然而年輕小孩(16歲以下)及高齡男女性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比例較不懸殊。此病之致病機轉包含:環境因素(如抽菸)、宿主(病人)本身因素(如基因)、微生物等媒介(感染)有關,詳盡的病因仍未被徹底了解。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全身上下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以關節出現問題為主。


診斷須多方面綜合評估 治療已有良好藥物可控制

在診斷上,蔡世滋醫師說,除檢視臨床症狀外,早年多以抽血檢驗發炎指標及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為依據,但其他的免疫疾病也會出現關節痛及類風濕因子,可能造成診斷困擾。近年來檢驗項目增添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CCP),其敏感度(sensitivity)比類風濕因子更高,而且專一性高,可在臨床症狀產生前或疾病早期幫助診斷。臨床上也以病人受侵犯關節的數目、發炎指標(ESR及CRP)、RF及anti-CCP等計算「分數」,輔以診斷。

對於治療方面,蔡世滋醫師說,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大進展。過往傳統採階梯漸進式治療,先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一段時間,若關節腫痛與發炎指標未獲改善,再加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但仍有不少病患經使用抗風濕藥物及類固醇仍無效,甚至副作用產生。隨著科技進步,2000年後出現生物製劑,不僅抑制發炎、消除腫痛,對於較難控制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獲得快速有效的控制,進而防止關節破壞及殘障發生。


治療把握「機會之窗」 正向積極面對疾病

蔡世滋醫師提醒,現今的治療強調掌握「機會之窗」,在關節未達不可逆的破壞前,採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介入治療。面對這個疾病,要找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諮詢,並與其他病友共同學習、分享經驗。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共享,病情多能獲得大幅改善。另外,此病女性患者較多,即使懷孕,也有適宜的藥物可以使用。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健保延長給付年限!新一代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對抗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延長給付年限!新一代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對抗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在台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已是男性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有上升的趨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張議徽醫師指出,由於攝護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為第四期,常出現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骼、淋巴結、肺臟、肝臟等。 因為雄性激素會刺激攝護腺癌生長,所以荷爾蒙抑制療法扮演重要的角色。張議徽醫師說,傳統的荷爾蒙抑制療法可以降低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發揮抑制腫瘤的效果,不過在經過一、兩年後,攝護腺癌可能發展出抗藥性,稱為「去勢抗性」,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