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捉摸的癌症 「神經內分泌腫瘤」10年激增5倍人數!

by | 7 月 31, 2023


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

出現腹瀉、潰瘍,當心可能不是單純的腸胃不好。一位60歲婦人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胰尾長出惡性腫瘤,甚至轉移至肝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暨達文西微創手術中心彭正明主任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多位於消化道,10年以來大幅增加5倍人數,一旦轉移恐難以手術治癒,好在現今國際上還有「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為患者帶來新曙光。



奪走多位名人性命 10大症狀要當心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是由於神經內分泌細胞惡化而導致的惡性腫瘤,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世界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資深演員馬如龍等都因此離世。

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照原發部位不同、分泌不同的荷爾蒙,而產生不同的症狀。彭正明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影響器官為胰臟、大腸、直腸、肺,57%為消化道,27%為肺,16%為甲狀腺等其他位置。這10年以來,國內大約激增了5倍病例、每年新增約1400位患者,提醒40-60歲男性或是有癌症家族史者要特別注意。

● 慢性腹瀉
● 反覆胃潰瘍
● 熱潮紅
● 皮膚炎
● 心悸
● 氣喘
● 低血糖嚴重飢餓
● 盜汗
● 發熱
● 咳嗽


3階段檢查揪病因 擬定治療方針

要找到神經內分泌瘤並不容易,需進行抽血驗尿、各種影像檢查、最後做組織切片,才能揪出元兇。

● 抽血與驗尿:抽血檢查例如CgA值、胃泌素、胰島素、升糖素、血清素、血管活性腸肽、體抑素等,驗尿則為5-HIAA。

● 影像學檢查:若懷疑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依據症狀部位進行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檢查、正子檢查、同位素檢查,確認腫瘤尺寸、是否為原發、有無轉移。

● 切片檢查:若在影像學檢查中發現腫瘤,就需進一步切片確認,透過染色辨別為一般癌症腫瘤或是神經內分泌腫瘤,以擬定治療策略。


早期優先手術切除 新型PRRT治療反應良好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方式優先以手術切除,包括傳統內視鏡手術或高階達文西微創手術,這是唯一有望治癒的治療方式;但癌細胞一旦轉移恐難以手術治癒,改以放射同位素治療、栓塞治療、消融治療來控制腫瘤,或是以藥物治療如體抑素、化療、標靶治療等,抑制腫瘤生長與擴散。

一位6旬婦人經過多次藥物治療效果仍然不彰,遭遇治療瓶頸!經過醫病討論,決定接受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依據國際治療準則進行4次、每次相隔2個月的療程,利用鎦177破壞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臨床反應良好,較無產生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持續穩定追蹤中。

彭正明表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通過國家及台中市衛生單位所屬機關的認證,成為中台灣第一個PRRT臨床治療場域,齊聚核子醫學科、同位素病房、消化外科、腫瘤科、專責護理師等多科別團隊治療,不僅嘉惠中台灣患者,甚至吸引中國患者跨海來台治療。 

雖然不少患者對於放射性治療相當擔憂,但彭正明表示,主治醫師進行完整評估、施打方式、抽血檢查肝腎功能、術後持續追蹤臨床影像,且根據國際與台灣治療數據顯示,PRRT副作用很少。他呼籲患者配合醫囑治療、每2周至1個月定期回診,能夠達到整體防護,民眾不用過度擔心。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