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血友病7月起健保擴大補助 每年最多可少扎91針!

by | 7 月 10, 2023


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出血性疾病,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病患的關節易長期反覆出血,造成不可逆的病變,其中A型重度血友病患接受傳統治療需每日扎針,往往造成患者與家庭沉重的壓力。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現今「非凝血因子藥物」注射方式更簡單,藥物半衰期長達27.8天,估計每年施打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而且健保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範圍至4族群,對於醫病與照顧者來說是三贏局面。



自發出血、關節變形 國際治療共識「預防性治療」

血友病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造成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好發於男性。「台灣血友病之父」暨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銘鏡說明,目前國內大約有1千名患者,當中以缺乏第8因子的A型血友病患最多,其因子濃度缺乏的情形分為輕度(>5%),中度(1~5%),重度(<1%)。輕度A型血友病患者在有創傷或手術時會有出血的問題,但中、重度A型患者,除受傷之外,關節也可能會自發性出血,長期導致關節變形,需要置換人工關節。

世界血友病聯盟(WFH)強烈建議重度A型血友病病患採用「預防性治療」來避免出血。沈銘鏡解說,定期補充凝血因子以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可有效降低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隨著醫藥科技發展及健保規範,台灣目前A型重度血友病治療,逐漸從需求性導向為預防性治療,以持續補充、維持體內穩定的凝血因子濃度作為常規治療。


每月僅打1劑 「非凝血因子藥物」翻轉傳統治療

周聖傑醫師表示,以往A型重度血友病的治療,因受限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只能使用靜脈注射,且第八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約只有8至12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每周至少注射2至3次補充,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此外,患者長期施打還可能對凝血因子產生抗體。

隨著治療技術的突飛猛進,「非凝血因子藥物」從靜脈注射轉為更簡單的皮下注射,藥物半衰期長達至27.8天,注射頻率降低為每週至每4週一次,一年挨針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以一年52週,凝血因子靜脈注射每週2次與非凝血因子皮下注射每四週1次為計算基準)。無論有無第八凝血因子,非凝血因子都可以透過較低給藥頻率達到治療效果,而且年幼患童也適用。只要透過合適的預防性給藥方式、做好適當關節保護,就能降低出血風險。


A型重度血友病患 4大族群7月起健保擴大給付

● 12歲以下兒童。
● 12歲以上、規定須有接受第8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每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
● 曾發生腦出血者。
● 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者。

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林旭科理事長說道,靜脈注射從藥物前置準備到打藥往往需要30分鐘以上,目前有了皮下注射的給藥方式,快速又簡單,且非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長,保護性更提升,未來健保將給付非抗體A型血友患者使用,將可為病友及其照護者省下大量時間;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周瑞欽理事長也表示,許多病童父母看著孩子挨針,心裡總是萬分不捨又自責。幸好有了非凝血因子藥物出現,許多病友過去受限於疾病而無法長途旅行、出差外派,如今終於能夠追逐夢想實現自我。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