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防腦中風五原則】秋冬易腦中風! 三高患者注意血脂異常

by | 12 月 15, 2022


記者:黃心瑩、鄭宜芬報導

秋冬是腦中風好發季節,台灣近半梗塞性腦中風患者有血脂異常狀況。一位70多歲伯伯內頸動脈狹窄達70%以上,安裝支架卻戒不掉菸癮,才過一年又狹窄逾70%,再次置放支架後, 才在家人及醫護人員勸說下,參加國民健康署的戒菸計劃,配合三高的嚴格控制,終於阻止了頸動脈狹窄的繼續惡化。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陳右緯指出膽固醇三大關鍵指標,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醫師周中興也強調三高患者要積極治療,否則一旦腦中風就會有後遺症。


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腦中風排在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根據國健署統計,成人25.6%有血脂異常的狀況。從30,599位急性腦中風病患的研究中發現,有49.4%的梗塞性腦中風患者有血脂代謝異常的情形。此外,患者年齡層也逐年下降,以往常見於60-70歲,現在40-50歲患者也變多。


三高患者高危險群 同時罹患風險加乘

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陳右緯說明,中風成因為兩大類:出血性跟梗塞性(缺血性)。其中梗塞性中風占七成,常見原因包括腦部小血管阻塞、腦部大動脈與頸部大動脈狹窄、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等。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尤為高危險族群,陳右緯強調:「如果是梗塞性中風的病人,八成有高血壓、五成有血脂異常、四成五有糖尿病、四成抽菸。如果有更多的因子或是沒有控制好,中風的風險更高。」而且這些危險因素還會互相加乘提升風險,尤其前中期膽固醇過高沒有臨床症狀,民眾容易忽略風險,不可不慎。

由於現有的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藥品保護力有限;反而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藥品成效好,因此治療目標以低密度膽固醇作為治療跟監測的目標比較理想,建議標準需降到100g/dl甚至70g/dl以下,才能夠有效預防中風甚至二度中風。


注意三大關鍵指標 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

民眾健檢時需注意哪些關鍵指標?陳右緯說明,總膽固醇正常值在200mg/dl以下,240mg/dl以上為過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正常值為130mg/dl以下,160mg/dl以上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具有保護作用故越高越好,正常值為40 -60mg/dl , 60mg/dl以上最佳, 40mg/dl以下偏低不健康。另外,三酸甘油脂超過200 mg/dl也不健康,恐增加血管病變的問題。

想要改善血脂異常,陳右緯表示若非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緊急狀況,第一步建議先從改良生活型態開始,包含運動、戒菸、減重、飲食控制等,比單用藥物還健康、持久。如果3個月後膽固醇還是偏高,就需要考慮用藥物治療。

陳右緯舉例,有個70多歲的伯伯頸動脈狹窄超過70%,放入支架後定期追蹤,一年後竟又狹窄到70%以上,第二次做支架時檢視到底是哪裡沒控制好?原來,患者一直戒不掉菸癮。他嚴肅要求患者戒菸,「不然之後會很危險。」


藥物治療積極控制 避免中風甚至再度中風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醫師暨台灣腦中風學會副秘書長周中興解說,有三高危險因子的病患要積極治療,否則易變成血管病變,最後就阻塞、破裂或腦中風,會有後遺症。

目前治療高血脂的藥物大致可分為五類,最廣泛使用的為史他汀(Statins),還有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菸鹼酸、纖維酸鹽衍生物、膽酸結合樹脂。

周中興說明,由於現有的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藥品保護力有限;反而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藥品成效好,因此治療目標以低密度膽固醇作為治療跟監測的目標比較理想,建議標準需降到100g/dl甚至70g/dl以下,才能夠有效預防中風甚至二度中風。

若民眾還沒有中風,但已血管狹窄、頸動脈狹窄達50-70%,周中興呼籲患者要積極控制血脂,此時需服藥與進行血管攝影評估是否安裝支架,利用心腦管支架維護血流,尤其血管的重要位置在頸動脈,故需透過超音波監測頸動脈;一旦頸動脈狹窄高達80%,就很難再回復了,治療的同時評估是否要靠頸動脈支架來維持血流暢通,持續控制血脂避免狹窄惡化,才能避免中風。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胃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之後,我們知道如何殺菌、保護胃黏膜,大大減少了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與過去四五十年相比,罹患胃癌患者的人數已經變少了。然而,全世界一年還是會新增一百萬位胃癌患者,每年因為胃癌死亡的人數也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亞,包含日本、南韓、與台灣,胃癌仍是非常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