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做檢查!早期揪出肺癌「手術+輔助治療」可降復發率

by | 10 月 21, 2022


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肺癌發生率相當高,更位居台灣癌症死因之首,但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不易發現,大多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因此政府鼓勵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早期肺癌透過手術,有望達到根治肺癌的目標,但仍有復發風險。


近年研究證實,若病患術後使用輔助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並提升存活期。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醫師表示,一名80歲老太太,曾動過置換主動脈瓣膜的心臟手術,診斷肺癌為第二期,術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已一年多,目前狀況相當良好,沒有復發。


早期肺癌有根治機會,手術+輔助治療降低復發率

早期肺癌幾乎沒有症狀,許瀚水醫師表示,國民健康署近年力推公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癌篩,國外研究指出,透過LDCT檢查,有效減少了肺癌的死亡率,因此鼓勵具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可每2年1次進行LDCT檢查。廣義而言,早期肺癌指的是可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的階段,大多為第1、2、3A期,若能早期篩檢出肺癌,就有根治的可能性。至於手術的進行方式,他舉例,若患者透過LDCT篩檢出結節,例如:毛玻璃狀結節,若要開刀,通常會進行局部切除,但若確診肺癌,則會將整片肺葉進行切除。

然而,痊癒的定義是什麼?早期肺癌接受手術切除後就可診斷為根治了嗎?許瀚水醫師指出,若是原位癌的患者,手術後基本上不會復發,可稱之為痊癒;第1期的肺癌患者,因腫瘤較小,因此復發的機會亦較少,但不能說絕對不會復發,所以每位患者術後都必須定期追蹤;而第2期的患者通常有淋巴擴散,因此除了手術,還需進行術後的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機率。總而言之,當細胞型態呈現愈惡性──腫瘤很大或癌細胞擴散範圍大,也就是當肺癌期別愈高,復發的機會也就愈高。

許瀚水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報告也指出,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預後相對不佳。但好消息是,這類患者術後可服用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大幅降低復發機率,根據統計,沒有服用標靶藥物者,復發率可高達6-7成。許瀚水表示,目前已有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可針對開過刀的肺癌患者,作為輔助治療藥物,研究發現可降低復發率。

許瀚水醫師建議,患者可以進行基因檢測,查看是否有EGFR陽性,以確認自己是否可服用標靶藥物。但較為可惜的是,目前針對輔助治療的標靶藥物並無健保給付,患者須自費。而基因檢測,目前健保規範中,僅納入第4期的肺癌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其餘亦須自費。此外,術後輔助治療除了標靶藥物,還可使用今(2022)年六月,方取得衛福部適應症核可的免疫療法藥物,研究調查發現,術後使用一年免疫療法,有效降低復發機率,不過此類免疫治療亦無健保給付。

許瀚水醫師補充,術後的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使用的對象不盡然相同,標靶治療專門用於擁有EGFR變異的患者,且標靶藥物副作用較少,患者取得藥物方便,每天只需服用一顆;而免疫治療使用前需注意患者的肝腎、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許瀚水醫師表示,「通常會將免疫療法用於沒有EGFR變異的患者,則是作為無法使用標靶藥物的另一種治療對策。」目前使用最新標靶藥物作為術後輔助治療的患者愈來愈多,許瀚水醫師鼓勵民眾,定期做篩檢,及早發現肺癌,並搭配手術及術後輔助治療,戰勝肺癌的威脅,重拾健康自在的人生。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