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防腦中風五原則】腦中風年輕化! 專業醫授預防飲食五大秘訣

by | 10 月 31, 2022


記者:黃心瑩報導

藝人納豆日前驚傳腦出血,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腦中風至今仍昏迷未醒,除了奪命之外,即使存活也會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後遺症更是國人殘障的主因之一。不過,中風其實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來預防,台北慈濟林信光醫師表示,高油、重口味的食物會讓心血管負擔加大、劣化,進而引發三高、腦中風;振興醫院神經內科賴達昌醫師也分享,飲食習慣差再加上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免疫系統,產生包含腦中風等許多疾病。



腦中風年齡下修 男性比女性年輕十歲

以往認為腦中風多半發生於65歲以後,但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不同,步調忙碌容易忽略身體警訊,林信光醫師分享臨床上的確發現腦中風年齡有下降趨勢,男性45歲、女性55歲過後都必須注意,男性抽菸比例較高,身體結構也造成差異;賴達昌醫師進一步解釋,男性荷爾蒙也會隨年紀逐漸下降,而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一過50歲,體能活力開始下降,荷爾蒙製造量減少,使得原料過剩、血脂升高,因此呼籲民眾運動不只是口號,主要可增加荷爾蒙產量、降低膽固醇。


腦中風高危險群:三高、菸酒、過重、不運動、曾中風者

三高是血管劣化的主要殺手。賴達昌醫師指出,膽固醇過高會破壞血管,細胞沉積會造成發炎,產生纖維化、鈣化:血糖濃度高會滲透管壁,也會傷害血管;血壓高使管壁壓力大、增加摩擦,這些長期耗損都無法修復。

林信光醫師補充,定期量測血壓、血糖、膽固醇非常重要,尤其年輕人容易忽略,除了血壓容易自行測量之外,血糖與膽固醇都必須靠驗血才能得知。他也提醒,若有心悸、喘的狀況,也可能有心房顫動現象,心臟亂跳也會形成血栓,一旦打入血管中就會中風,曾經中風者、抽菸、喝酒、過重、不運動、有家族史的人一定要特別注意。


簡單生活七件事遠離中風 飲食調整五關鍵

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腦中風學會於2010年,提出生活建議,期望十年之後能夠減少20%的中風人口 ,只要做到「運重菸食醇壓糖」簡單生活七件事就能遠離中風與心肌梗塞。包含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以上、體重控制在BMI 25之下、戒菸、改善飲食習慣等,而膽固醇、血壓、血糖保持在標準值內。林信光醫師說明,飲食習慣有五大項可調整:


● 水果蔬菜類每天吃4碗以上
● 各種魚類,手掌大小算兩份,一週至少六份
● 高纖跟全穀類,例如大麥、小麥、糙米,一天一碗
● 鹽,一公克的鹽相當一塊硬幣大小,一天不要超過3.7克,外食族最好挑魚肉吃,相對不重口味
● 糖,一個禮拜不要大於450千卡的糖,相當於含糖飲料,如可樂、奶茶1000 C.C.

是否非要少油、少糖、少鹽,遠離美食?賴達昌醫師認為,雖然越好吃的東西膽固醇越高,也不用過於刻苦限制,50歲之後還是可以享受美食,但量要減少到年輕時的六、七成,同時運動量增加、睡眠充足,三高數值也會下降、體重減輕,自然就可遠離腦中風的威脅。


41歲男中風 飲食、生活妥善控制15年未復發

曾經中風的病患,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標準會更加嚴格,避免二次中風,林信光醫師提醒,尤其低密度膽固醇必須控制在100以下,比正常值130低很多。他曾遇過41歲便中風的案例,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男子,突然中風倒下送往急診,發現腦動脈狹窄、一手一腳偏癱無力,一抽血檢查,血壓、血糖、血脂赫然超標,加上有點過重,簡直就是腦中風高危險群,幸好經過治療、復健、飲食改善,15年以來都維持很好,沒有再度中風,動脈硬化也維持在原本狀態沒有惡化。

無論是腦出血或是血管阻塞,腦中風對於健康的危害極高,日後的照護、復健也都是沉重的負擔。若民眾有任何問題,除了門診中諮詢之外,也可至腦中風病友協會、腦中風學會的民眾衛教專區,獲得相關資訊。

賴達昌醫師建議,只要注意飲食,白天運動、晚上睡眠充足,就能維持健康。10月29日的世界中風日,也將在宜蘭舉行,由博愛醫院推動系列活動,屆時也有許多資訊可以參考。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數月持續腹瀉且在右頸部發現一顆淋巴結腫大而就診。」陳佳宏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意識到這些症狀與腫瘤有關,但在經過全身檢查發現,左側鼠蹊部亦有淋巴結腫大,而肝臟也有三顆腫瘤,切片檢查確定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而且腫瘤已經轉移。」

經過團隊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頸部淋巴結,並利用射頻燒灼術及放射性治療處理肝臟的腫瘤。後續患者持續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注射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患者已經接受體抑素治療約5年,目前狀況穩定,沒有發現新的腫瘤。陳佳宏醫師說,雖然在發現時已是轉移性第四期神經內分泌腫瘤,不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患者的病情還是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生活品質也可以維持。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走路時和行人稍微碰撞跌倒,結果就痛到站不起來。送急診室後,發現是髖部骨折。」林聖傑醫師表示,「患者很懊惱,認為骨折是因為運氣不好,但是經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後續也開始接受治療。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應該有機會避免骨折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