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有心跳?竟是超大主動脈瘤 支架介入傷口不到1公分

by | 10 月 31, 2022


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日有一位70歲蔡先生因嘔吐合併腎臟功能變差,住院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赫然發現原來腹腔內有一個直徑約8公分的主動脈瘤,經過電腦斷層確認後,蔡先生和太太這才明白,原來這一兩年來蔡先生腹部像心臟一樣搏動的凸起物,其實是一顆巨大的腹主動脈瘤,就像腹部有一顆無聲無息的未爆彈!



超微創主動脈血管內支架介入治療 傷口不到一公分

國軍臺中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自民國106年起,引進了微創主動脈血管內支架手術,造福許多可能需要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的高風險主動脈瘤病患。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是先在腹股溝切開兩道傷口,將導管插入股動脈,接下來輸送主動脈支架到主動脈瘤的位置並展開主動脈支架,展開後的支架將取代主動脈瘤讓血液流通,因此主動脈瘤不會再受血流衝擊,導管自主動脈移除後,將股動脈縫合修補,始才完成手術;而傳統開放式手術則是需要切開腹部一道大約20-30公分的開口,以利進行主動脈瘤的切除,以及縫合置換上人工血管。

為蔡先生進行微創主動脈血管內支架手術的林敬惟醫師,於本次手術進一步搭配使用經皮血管縫合器系統,利用穿刺的方式取代用手術刀切開傷口,讓兩側腹股溝的傷口從5-7公分大小縮小至1公分不到!如此超微創的傷口讓蔡先生術後幾乎感覺不到疼痛,覺得非常驚奇,術後恢復也十分迅速。


腹主動脈瘤無症狀如隱形炸彈,一旦破裂致死率逾五成

國軍台中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惟指出,腹主動脈瘤是由於主動脈管壁老化膨脹變大變薄,就像吹氣球一樣,且此類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及血管粥狀硬化病變,血流壓力太大時,腹主動脈瘤就可能瞬間破裂出血,致死率高達五成以上。

病患平常很難發現主動脈瘤,除非大到某種程度,壓迫到其他臟器血管,出現肚子痛或腰痛、背痛等症狀,否則患者幾乎難以察覺。而正如同氣球吹太大時較容易破,研究顯示,腹主動脈瘤直徑若超過5公分以上時,每年破裂的機率將快速提高,而當腹主動脈瘤破裂時,即使馬上接受手術,患者死亡率仍高達五成以上,十分驚人!因此平時要注意是否有以上症狀並定期健康檢查,若發現有主動脈瘤應依照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追蹤,當主動脈瘤大於直徑5公分或是大於4公分且快速膨大,建議盡快進行手術,避免主動脈瘤破裂而造成遺憾。


患者是否適合以微創血管內支架手術治療,仍需經醫師評估

林敬惟醫師提醒,主動脈支架手術傷口小復原較快,但如果患者本身的血管屬於困難病例,比如:主動脈支架頂端與主動脈接合處太短或角度太大、或是形狀不理想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主動脈與支架間無法卡緊密合,因而造成術後主動脈瘤有內漏或甚至支架移位等情形,這些主動脈接合處短、主動脈瘤形狀怪異或角度偏差大的患者,在進行主動脈血管內支架手術時,可考慮自費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來將支架鎖緊在血管壁上,錨釘就像螺絲一樣,可以幫助支架與血管壁更加密合;而年紀輕復原能力較佳的患者,仍可考慮以傳統開腹手術進行腹主動脈人工血管縫合置換,所以針對主動脈瘤的手術治療方案策略,患者與家屬務必諮詢醫師以共同討論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