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篩檢、精準用藥 不再怕隱形殺手-「肺癌」

by | 5 月 27, 2022


記者:賴欣平報導

肺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到症狀出現才就醫時,患者常已是癌症晚期。因此近年來政府持續在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測(LDCT),盼能藉由早期診斷來降低肺癌對民眾的威脅。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黃明賢教授提醒,平時好抽菸、長期吸二手菸、有家族病史或本身即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及長時間暴露於高風險環境如充滿粉塵、油煙及化學物質的族群,更應定期進行LDCT,越早介入治療疾病,無症狀存活率越高。



手術不代表治癒 30-50%高比例出現「復發」現象

肺癌可粗分為非小細胞癌及小細胞癌,其中以非小細胞癌患者為多,又可再細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癌等亞型。患者若於早期確診,多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要治療方式,然而,黃明賢教授表示,手術治療並不代表完全治癒。

過去手術完,大多僅進行定期追蹤,後來開始會再加上幾個療程的輔助性化學治療,但近來臨床實證與相關文獻皆顯示,第一期B到第三期A(同期別裡面依腫瘤侵犯程度深淺分為A、B兩階段)的肺癌患者,即便開刀後搭配輔助性化學治療,也有30-50%患者會有復發現象,且預後不佳。


術後搭配輔助性化療及標靶治療 有效降低復發率

如何降低肺癌術後復發率?黃明賢教授回應,許多臨床研究已發現,患者在手術治療後,若除化療之外再加上標靶藥物作為輔助,可明顯降低復發率及改善患者無症狀存活率。

因此,黃明賢教授分享,以自己的做法為例,他會建議每一位患者(不論是早期確診還是晚期)皆進行基因檢測,藉此找出突變基因並使用對應之標靶藥物,達到「對症下藥」的效果。


標靶藥物助提升療效 同時降低副作用

黃明賢教授指出,以佔肺癌比例最高的亞型「肺腺癌」來說,約有60%出現EGFR基因突變,相較沒有該基因突變患者,有更高機率發生癌細胞轉移現象且惡性度較高,所以只要基因檢測後發現有EGFR基因突變,都會建議儘快使用EGFR標靶藥物治療

近年來標靶藥物快速發展,持續改良及優化,除了提升治療效果以外,副作用也大幅降低。黃明賢教授補充,目前第一代到第三代標靶藥物多為皮膚徵狀如皮疹、痤瘡或腹瀉,相較傳統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造成的發燒、嘔吐、造血功能異常或甚至肺纖維化來說,對於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已更趨輕微。


醫學中心多可進行基因定序 提供患者更多藥物選擇

黃明賢教授提到,目前全台大部分醫學中心多已具備傳統Real-time PCR可進行基因定序,且患者只要經診斷為肺腺癌,即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申請健保給付;而以義大醫院為例,也可選擇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不僅更為敏感、精確,還可一次測多種基因,讓患者治療時有更多種藥物選擇。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治療困境,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標靶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治療困境,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標靶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70歲的男士,因為經常頭痛而就醫,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並開始接受一線化學治療。」沈俊佑醫師表示,「高劑量化學治療導致多種副作用,讓患者難以承受,腦部腫瘤也持續擴大。」

經過討論後,醫療團隊決定為患者申請使用標靶藥物–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因為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的副作用較少,且治療方式從住院化療轉為門診口服,大幅改善了生活品質,也讓患者願意繼續接受治療。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