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腦轉治療趨多元 八旬婦靠肺癌標靶獲控制

by | 10 月 1, 2021


記者:蔡岳宏報導

一名80多歲女性,平常不抽菸,被診斷第四期肺癌,合併骨轉移,透過標靶治療穩定控制肺部腫瘤。然而一年後開始出現頭暈、智力情況下降,檢查確認是腦部發生癌轉移了。之後轉用新型標靶治療,後續服藥將近一年,成功讓腦部腫瘤縮小、智力情況也趨穩定。



肺癌發現多晚期 20-30%患者可能初診斷即腦轉移

診治上述案例的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嘉成表示,台灣肺癌發生率逐年上升,每年有一萬兩千多例,過去多與抽菸有關,目前不抽菸的女性卻越來越多,又以EGFR基因陽性表現的肺腺癌最多,而且早期症狀不明顯,60-70%有症狀求醫時已屬晚期,有器官轉移的現象。

「肺癌容易轉移至骨頭、肝臟和腦部,其中約20-30%肺癌病人在初診斷即發生腦轉移。」曾嘉成醫師指出,肺癌患者應定期腦部常規檢查,因為超過一半腦轉移沒有症狀,另一半則以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以類似中風徵兆表現,出現癱瘓、半邊肢體無力、語言受阻,更嚴重則癲癇發作。


肺癌腦轉移治療棘手 標靶治療逆轉

在過去,肺癌腦轉移是很棘手的治療狀況,臨床報告顯示,沒有好好治療,存活期僅約3-6個月。曾嘉成醫師提到,過去只有屬於大分子藥物的化療,難以穿透血腦障蔽進入腦部抑制癌細胞,還必須仰賴腦部放療,確實預後較不理想。

所幸肺癌已經進入精準治療年代,曾嘉成醫師說明,特定肺癌基因是腫瘤生成的途徑,只要基因檢測陽性,就能透過標靶藥物對帶有該基因的癌細胞精準打擊,而且標靶藥物屬於小分子藥物,可以穿透血腦障蔽,尤其EGFR標靶發展至今,已有穿透成效較高的藥物,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因此腦轉移病人在一線標靶治療的選擇上非常重要的,對其預後也有很關鍵的影響。

在標靶治療的一項國際大型臨床試驗中,就有收入不少腦轉移個案,針對腦轉移的效果已有明確的分析。

不過醫師提醒,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與化療不同,EGFR屬於上皮細胞的受體,多分布於皮膚,因此容易有皮膚疹、皮膚癢、青春痘等副作用,嚴重則有甲溝炎;另外同屬上皮細胞的腸道細胞也會受影響,出現腹瀉;更嚴重則有1-3%患者會間質性肺病,造成低血氧。

醫師也強調,嚴重副作用不太常見,且大部分副作用可以用藥物緩解,或減低劑量設法控制。


肺癌腦轉移的觀念翻轉 好好治療改善預後

「肺癌腦轉移只要好好治療,預後都會好很多。」對於肺癌腦轉移患者,曾嘉成醫師喊話,若基因檢測陰性也不用氣餒,目前更新的化療、放療也可以好好控制;若基因檢測是陽性,更不用擔心,新一代的標靶藥物,有機會不用電療。

曾嘉成醫師說,肺癌腦轉移的觀念已轉變,只要持續治療,腦部腫瘤都有機會順利消失,即使復發也需要長久的時間,甚至腦部腫瘤只有一兩顆,也可以外科開刀處理,預後還會更好,患者應好好治療。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胃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之後,我們知道如何殺菌、保護胃黏膜,大大減少了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與過去四五十年相比,罹患胃癌患者的人數已經變少了。然而,全世界一年還是會新增一百萬位胃癌患者,每年因為胃癌死亡的人數也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亞,包含日本、南韓、與台灣,胃癌仍是非常值得重視。

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對策,標靶藥物合併免疫療法顯著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對策,標靶藥物合併免疫療法顯著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歲女性,確定診斷時已經是轉移性腎細胞癌,右側腎細胞癌合併巨大淋巴結轉移,淋巴結環繞整個下腔靜脈及局部侵犯腰大肌,且下肢因為靜脈壓迫而有水腫的情形,但是沒有其他遠端轉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任羅浩倫醫師表示,「因為沒有遠端轉移,利用手術完整切除對於病情控制有幫助,但是手術範圍太大,需要下腔靜脈及腰大肌切除合併血管重建,這可是至少一整天的多專科團隊手術才能達成的困難任務。而且手術後還必須面對潛在的術後出血,對側腎功能受損及神經損傷等風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