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愛滋藥物治療革新與廣泛使用,感染者的健康狀態及平均壽命早與一般人無異,已開發國家的愛滋感染人口正面臨高齡化趨勢〔1〕!
國外研究顯示〔2〕,愛滋感染者相較一般人恐提早「10年」面對老化、慢性疾病與共病等健康問題!正因如此,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繼3個90目標後,持續推動整合型90指標〔3〕,即為「90%感染者與具感染風險族群可接受完善、以人為本的整合型照顧」。2016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50歲以上感染者占約17%,但10年之後的2026年,超過3成以上、破萬名感染者將面臨老化議題與慢性共病的挑戰,如何提早做好準備?
而今(110)年遭受新冠疫情波及,連帶影響感染者服藥穩定與就醫意願!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暨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以臨床觀察說明,有近1至2成患者因擔憂染疫、感染科夜診縮減、或感染者身分曝光等,擅自取消回診,部分甚至產生伺機性感染而住院治療,憂心感染者因此輕忽疾病本身與共病影響的嚴重性,而成為新冠高重症風險的族群之一。
有感於「愛滋老化」成為感染者棘手的健康問題,今年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基地協會、與社團法人台灣愛之希望協會,力邀三位資深感染者–光哥、霖霖、女神下午茶共同擔任年度愛滋衛教大使,攜手拍攝首支正向勵志的愛滋衛教短片【勇敢說『愛』,追夢無礙!】!透過前輩們傳授「U=U」通關經驗:穩定服藥、定期追蹤、主動與醫療團隊溝通、維持健康生活,惟有如此,在現今「U=U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4〕的世代當中,感染者可褪下長久以來的負罪感、撕去舊標籤。「U=U」證實感染者與你我毫無不同,民眾也應放下相處焦慮,為「愛」營造友善、平等的環境,一同自在追夢、幸福無礙!
10年後台灣破萬名感染者恐面臨「八大慢性共病」纏身!整合性照護迫在眉睫!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教研部主任暨感染科鄭舒倖醫師表示,在醫界、民間團體與感染者的共同努力下,台灣已連續3年新診斷個案數每年下降12-20%〔5〕!同時,目前臨床治療趨勢推行「及早診斷、即時治療」,感染者一經確診,即於確診當日或確診7日內接受治療,使得穩定服藥控制的病人已高達95%病毒偵測不到,維持「U=U」。台灣成為亞洲國家中第一個於2020年底達成「90-92-95」〔6〕優異成績國家,更朝向2025整合性以人為本照護的90目標邁進!
隨著感染者健康狀況與平均壽命獲得改善,愛滋老化的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楊家瑞醫師指出,現今50歲以上年長感染者共計2,845人,僅占總感染人口7%。然而,目前35-49歲感染者將於10年內陸續步入50歲關口,估計超過3成以上、近1.4萬愛滋感染者,將面臨「早期老化」健康問題。因疾病本質長期處於的慢性發炎過程,導致感染者與一般人相比,將提早10年面臨八大慢性病與共病,包含代謝性疾病、心肌血管疾病、肺病、骨質疏鬆、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神經學方面等健康危害。國外研究觀察〔7〕也顯示,在愛滋本身與共病的相互作用下,感染新冠病毒後的重症風險較一般健康人來的高;長時間的防疫隔離也加重心理支持系統相對薄弱的年長感染者內心壓力、孤獨與負面情緒,也對穩定服藥、固定回診影響甚劇。
身兼愛滋協會關懷一員、擁有20年感染年資的衛教大使-光哥分享,在實際的感染者關懷服務中深刻感受年長感染者困境,例如:早期愛滋汙名化讓許多年長朋友失去家庭、伴侶關係,年輕時對自己健康狀況也未有覺察,後半生即遭遇許多慢性疾病危害,甚至有些人生活更無法自理。在平時,還有關懷員可以拜訪、聊聊天、送餐,但是遇到疫情阻礙,年長感染者的生活更顯孤寂、健康狀況與生活照護也是重重挑戰。這些都讓我們警惕並及早為自己的「樂齡生活」規劃安排,因此,更希望透過【勇敢說『愛』,追夢無礙】短片,提醒感染者朋友掌握自我健康相當重要!
感染者成另類新冠受災戶!9成以上健康意識待培養,「老化共病」成感染者健康隱憂
鄭舒倖醫師表示,5月中旬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社區感染,幾乎全台灣的感染科醫師都忙於新冠疫情控制,例如院內感染管制及照顧新冠病人等等,雙北地區醫院也縮減感染科夜間門診,使得白天有工作在身的感染者深感不便。同時,因「健保卡」足跡追蹤功能擴充,讓用藥紀錄登載於健保卡上的感染者返診感到無所遁形,擔憂外界異樣眼光。雖然健保政策規劃遠距醫療、視訊看診等服務,但繁瑣的規定與操作對於一般民眾已非易事,對年長感染者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一旦染疫,感染者雙重感染身分也變得十分敏感,「感染足跡曝光」又恐受到大眾放大審視與獵巫,多重因素使然,皆使愛滋感染者承載沉重壓力。
楊家瑞醫師補充說明,近期臨床上發現近1至2成感染者規律回診、穩定服藥情況出現波動,有些個案與個管師的溝通也就此中斷,甚至因此造成伺機性感染而須住院治療,一再凸顯「穩定服藥治療」、「固定回診」、「與醫療團隊主動溝通」的重要性!現今9成以上感染者仍為50歲以下壯年,尚未察覺自我健康的重要性;較多60歲以上資深感染者,因早期藥物影響會留意代謝性健康問題,但整體來說,與醫師主動溝通的積極度、自身健康的全面掌握度仍待加強,尤其「愛滋加速老化的健康問題」易使得感染者面對許多突發性感染受到艱鉅的健康挑戰。
翻轉印象、勇敢逐夢!今年冬天最勵志的愛滋衛教短片【勇敢說『愛』追夢無礙】
愛滋衛教大使首度公開「U=U」通關秘訣! 全民一起勇敢說「愛」、放下焦慮、健康變老
今年露德協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紅絲帶基金會、台灣基地協會、與愛之希望協會不畏疫情,看重愛滋老化將成為感染者健康隱患,力邀三位資深感染者–光哥、霖霖、女神下午茶擔任年度衛教大使,並攜手拍攝首支正向勵志愛滋衛教宣傳短片【勇敢說『愛』,追夢無礙!】。三位前輩以自經驗分享,傳授維持「U=U」通關秘訣,女神下午茶透過維持穩定服藥、規律回診來掌握「U=U」,讓自己擁有力量去溝通恐懼、去除疾病汙名,展現年輕精彩活力;霖霖歷經10年,學習看重身體、心靈發出的任何警訊,勇敢與醫療團隊溝通、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建議,活得自在又舒適;光哥學會與「愛」和平共處,走過20年光陰,「愛滋」蛻變成生命禮物與使命!規律運動、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手握「U=U」通關鑰匙的光哥,已為樂齡生活開啟暢通道路!
三位大使共同向感染者暖心喊話:「『U=U』是讓我們通向幸福的入口,要維持『U=U』並不困難!掌握關鍵三招:第一招、穩定服藥並固定回診是最重要的關鍵;第二招、重視身體、心理的任何警訊,醫師是與我們共同作戰的一員,主動與醫師討論任何疑問並了解自己的治療方式;第三招、為了自己健康要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有健康的身體繼續完成理想與規劃!
邁入「U=U」世代,鄭舒倖醫師與楊家瑞醫師提醒呼籲,對抗愛滋、與「愛」和平共存是長期作戰,愛滋感染不再只是專注於「病毒本身」,更多跨科別及照護團隊的全面介入,涵蓋病患身體、心理健康,並給予最適合個人的治療與建議,走向「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從疫情中汲取經驗可見得,照護醫療團隊仍有許多成員共同堅守崗位,包含個管師、友善藥局、民間團體與各科醫師協助等,在這期間發揮非常重要的功能,也促使感染者熟悉不同的領藥、就醫方式。除了感染者、醫療團隊一起努力外,「U=U」是讓感染者回歸自我本質的一把鑰匙!有了「U=U」支持,民眾可以一同放下相處焦慮,愛滋感染者與你我沒有不同。協會團體也殷切期盼,透過「U=U」共識,民眾可以更加「理解」愛滋並撕去過往歧見與標籤,全民營造愛滋友善環境,一起健康變老,追夢無礙!
參考資料:
1. Edward J. Wing. HIV and ag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6(53)61-68 DOI:https://doi.org/10.1016/j.ijid.2016.10.004
2. JAMA Netw Open. 2020 Jun; 3(6): e207954.
3. UNAIDS 2025 Targets : https://aidstargets2025.unaids.org/ Last accessed on Oct 2021
4. 國際共識「U=U」:旨穩定接受抗病毒療法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 的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量若持續六個月以上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時,其傳播病毒的風險是可忽略 (negligible to non-existent) (所謂「可忽略」的定義為:微乎其微或未達需要考量的顯著程度),確實可保護其自身健康外,亦可避免再傳染給他人。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 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Primer Consensus Statement. 2016; (link) Accessed Oct 2021.
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HIV/AIDS 110年9月統計月報表 Link:https://www.cdc.gov.tw/File/Get/bzPADl6IynKZCY7hE9S6aQ Accessed Oct 2021
6. https://gooddoctorweb.com/post/990 Last access on 25-Oct, 2021
7. Stephanie Shiau, et al. The Burden of COVID-19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 Syndemic Perspective. AIDS and Behavior. (2020)2244-2249. Link: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461-020-02871-9 Last accessed on Oct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