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一成COVID-19患者因潛在心血管疾病陷入死亡風險 2021年世界心臟日活動開跑 國民健康署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共同呼籲重視心臟衰竭

by | 9 月 29, 2021


根據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居第二位,較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1〕,而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國人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多半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風險更甚。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致死。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最新數據,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為合併症中佔比最高〔2〕

為提升民眾對心臟相關疾病的認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目標,第一波活動於今(28)日起跑,藉由舉辦2021年世界心臟日暨心臟衰竭衛教記者會,強化大眾對心臟衰竭疾病的重視;接下來也將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於9/29世界心臟日當天在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展開長達五週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提醒民眾應更重視自身及家人的心臟健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也特別於世界心臟日當天,呼籲國人應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平時就要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最重要便是遵從醫囑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尤其近期台灣疫情警戒已降為二級、疫情漸趨平緩,呼籲民眾更應遵循醫囑定期回診,護心不中斷。


三大典型症狀:累、喘、腫 即早發現及時就醫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表示:「人體的心臟就像馬達一樣,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 。」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是年長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就是老化造成,高達九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到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住院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3〕。當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4〕,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真的不容忽視。侯嘉殷醫師指出,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且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


「疫」起治療不中斷 規律回診穩定用藥

罹患COVID-19新冠肺炎之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並可能通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會檢測到心臟損傷之現象〔5〕,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6〕。有心臟相關疾病史如心臟衰竭、高血壓等的民眾,染疫後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將會大幅提升〔7〕;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提醒有心臟相關病史的民眾,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並多留意身體的變化並提高警覺,若有心臟疾病相關症狀不要避諱就醫,尤其目前疫情已較平緩,別讓「新」連「心」成為護心行動的絆腳石。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醫師說明:「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8〕。心臟相關疾病患者應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最重要的還是規律回診穩定用藥,萬萬不可任意中斷心臟疾病的治療。」


全民齊觀心,「心臟有力安心札記」守護您

侯嘉殷醫師分享,有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搭配專業的心臟衰竭團隊照護後,活動力變好了,也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出門遊玩三天兩夜;所以再次呼籲民眾,若即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是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且保持生活品質的。心臟基金會積極推動台灣心臟衰竭認知教育及臨床治療照護,為了鼓勵心臟衰竭患者持續記錄身體數值,近期也規劃推出「心臟有力安心札記」,搭配淺顯易懂且趣味的內容及頁面設計,提供心臟衰竭患者與照護者有力輔助工具書,也讓心臟專科醫師能透過記錄更了解患者的疾病現況,進而提供最好的治療建議。後續安心札記電子版及實體版的發布及索取時程,民眾可關注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網站的最新消息發布。

參考資料:
1. 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2. Interim Clinical Guidanc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3. TNS UK Limited, March 2014. Survey of 11,000 members of the public aged 50+ years old in Europe, funded by Novartis Pharmaceuticals
4. 美國心臟學會所發表2014年心臟疾病和中風統計
5. COVID-19 and the heart: What have we learned?
6.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疫行為指引
7. Researchers Investigate What COVID-19 Does to the Heart
8.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nsensus from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數月持續腹瀉且在右頸部發現一顆淋巴結腫大而就診。」陳佳宏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意識到這些症狀與腫瘤有關,但在經過全身檢查發現,左側鼠蹊部亦有淋巴結腫大,而肝臟也有三顆腫瘤,切片檢查確定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而且腫瘤已經轉移。」

經過團隊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頸部淋巴結,並利用射頻燒灼術及放射性治療處理肝臟的腫瘤。後續患者持續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注射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患者已經接受體抑素治療約5年,目前狀況穩定,沒有發現新的腫瘤。陳佳宏醫師說,雖然在發現時已是轉移性第四期神經內分泌腫瘤,不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患者的病情還是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生活品質也可以維持。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走路時和行人稍微碰撞跌倒,結果就痛到站不起來。送急診室後,發現是髖部骨折。」林聖傑醫師表示,「患者很懊惱,認為骨折是因為運氣不好,但是經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後續也開始接受治療。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應該有機會避免骨折發生。」

乳癌治療便利性大進化!HER2雙標靶藥物皮下注射新劑型–早期、晚期都受惠,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乳癌治療便利性大進化!HER2雙標靶藥物皮下注射新劑型–早期、晚期都受惠,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30多歲的王小姐因為健檢而確診早期乳癌,後續接受手術治療,根據病理報告的結果,醫師建議術後進行HER2雙標靶治療。 「醫師,如果做HER2雙標靶治療,是不是每次都需要兩、三個小時呀?」王小姐問,由於平時工作相當忙碌,讓她很擔心後續治療的安排。 「依照妳的狀況,HER2雙標靶治療能夠降低復發風險。」醫師說,「因傳統HER2雙標靶治療是透過靜脈輸注給藥,的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現在已經有皮下注射新劑型,每次只要幾分鐘,可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方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