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紅眼睛,竟是腸子在作怪,醫師圖解克隆氏症

by | 11 月 25, 2020

關節痛、紅眼睛,竟是腸子在作怪,醫師圖解克隆氏症

「醫生,我的關節好痛!」三十多歲的王先生抱怨道。

關節疼痛是相當尋常的狀況,大多數患者會選擇向骨科醫師求助,然而有些關節疼痛非比尋常,症狀可能持續幾個月,經過休息也無法改善。甚至,在追蹤一段時間後,還可能漸漸出現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輾轉多時,經過一系列檢查,才終於找出問題所在,竟然是與腸胃道相關的克隆氏症。

究竟怎麼一回事?讓腸胃科醫師來圖解說明。


我是不是克隆氏症?如何確定診斷?

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指出,患者最常詢問的問題就是「我是不是克隆氏症?」,畢竟長期腹瀉、腹痛會讓患者非常困擾,然而要確定診斷克隆氏症並無法單靠症狀來判定,需要找到更多的證據。

首先,醫師會釐清患者的病史,除了腹瀉、腹痛之外,若出現血便、體重減輕,就得提高警覺。接下來,醫師將安排抽血檢查、糞便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病理切片。 

我是不是克隆氏症?如何確定診斷?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可以評估腸道,看看是否有發炎、狹窄、瘻管、膿瘍。

胃鏡、大腸鏡等內視鏡檢查能夠評估腸道發炎的分布範圍、嚴重程度,而且可以在檢查過程中進行切片。病理科醫師會進一步在這些檢體中尋找克隆氏症的表現。

綜合各項檢查的資訊後,醫師才有辦法診斷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會怎樣?

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章振旺醫師解釋,克隆氏症是自體免疫失調導致慢性腸道發炎的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族群,少部分出現在60至80歲的長者。患者的整個消化道,從口腔、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腸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病變。

疾病初期可能出現腹痛、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但是若未及時治療,放任腸道持續發炎、潰瘍,將出現愈來愈多、愈來愈麻煩併發症,例如腸道狹窄、腸道穿孔、腸道瘻管、膿瘍等,日後患者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愈來愈高。

克隆氏症會怎樣?

由於克隆氏症是自體免疫疾病,所以也可能影響腸道以外的器官,常見腸道外表現,像是骨骼的關節炎、眼睛的虹彩炎、皮膚的結節性紅斑和壞疽性膿皮症、嘴巴的鵝口瘡、肺栓塞、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還有肝臟的膽道病變等。部分患者還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

章振旺醫師提醒,根據統計,約25%患者在出現腸道症狀之前,便已經有腸道外表現,因此患者往往會前往骨科、眼科、皮膚科就診,直到出現腸道表現才有辦法得到確定診斷,期間已經歷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若有出現相關症狀,大家要提高警覺,在就診時主動告知醫師,幫助釐清病情。


該如何治療克隆氏症?一定要切腸子嗎?

李柏賢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務必盡早接受藥物治療以控制發炎並幫助腸道黏膜癒合,否則當腸道狹窄、腸道穿孔、腸道瘻管等併發症發生時,可能需要接受內視鏡擴張、甚至手術治療,切除部分腸道。部分患者因為經歷多次手術,而變成短腸症,或需要永久性人工肛門,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如何治療克隆氏症?

治療克隆氏症的傳統藥物包括抗發炎藥物(5-ASA)、類固醇、免疫調節劑。類固醇能夠快速抑制發炎反應,通常用於急性發作時的治療,不適合長期使用以免增加骨質疏鬆、感染的風險。免疫調節劑可長期使用,幫助控制疾病活性。然而在傳統藥物治療之下,仍有將近五成之克隆氏症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近年來,生物製劑的發展,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同時也降低手術比率到兩成,在克隆氏症的治療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由於生物製劑較為昂貴,目前在健保屬於有條件給付,患者的病情需要符合特定條件才能夠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克隆氏症怎樣才算治療好?

「千萬不要因為症狀改善,就認為痊癒。」章振旺醫師叮嚀,「克隆氏症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症狀改善後,常常會自行停藥、甚至不再回診追蹤,這樣很容易讓疾病惡化,而愈來愈難控制。」

李柏賢醫師回憶,曾經有位女性患者在腹痛和血便緩解後便自行停藥,結果在一年後患者發現陰道排出糞便而趕緊回診,原來已經出現「陰道-直腸瘻管」,不得已只好接受手術,也必須使用暫時性人工肛門。

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首先要讓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緩解,接下來是希望可以在內視鏡檢查時看到黏膜癒合且沒有發炎,這也是目前克隆氏症治療的目標。最終若是可以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下都看不到發炎的跡象,則能最大程度降低之後復發、手術、或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克隆氏症是病程相當複雜的疾病,無法單靠胃腸科醫師來照顧,往往需要經驗豐富的團隊,成員包括外科醫師、影像科醫師、病理科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個管師等,才能提供完善全面的照顧。面對克隆氏症,患者的生理、心裡都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家屬的理解與支持也非常重要。

章振旺醫師提醒,患者與家屬務必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持續用藥、密切追蹤,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併發症!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體重過重,危害健康!胃內水球減重手術成效與步驟解析,腸胃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體重過重,危害健康!胃內水球減重手術成效與步驟解析,腸胃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個BMI高達36 kg/m2的患者,因為陸續出現多種肥胖併發症,於是決心減重。」許柏格醫師表示,「他曾經嘗試用飲食、運動、藥物來減重,但效果都不理想。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胃內水球手術。」

完成胃內水球手術後,他同時搭配運動並配合營養師規劃的飲食,體重從94公斤下降到68公斤,後續即使在取出水球後,也沒有迅速復胖。患者覺得水球幫助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順利達到滿意的減重成果。

久坐者必練的簡易開髖伸展,消除僵硬緊繃

久坐者必練的簡易開髖伸展,消除僵硬緊繃

髖部卡關會導致慢性疼痛!移動髖臀部疼痛的原因常常是關節周圍多層次的肌肉、結締組織等的緊繃,或壓迫到神經而引起的。鍛鍊並伸展髖關節附近的肌肉可以改善關節的活動能力,減少代償,並減輕肌肉、韌帶、神經的壓力。 活動跪坐 活動下犬式 下犬→上犬 單腳下犬收腿 活動蜥蜴式 單腳下犬收腿 活動蜥蜴式 活動側弓步 開髖前傾 臀後推直腿 貓牛式 側直腿前傾 坐姿體前彎...

破解減重迷思,健康減重不復胖!胃腸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破解減重迷思,健康減重不復胖!胃腸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30多歲的女性,BMI在30左右,除了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求助過中醫,甚至是近年很流行的減重針也都嘗試過了,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鍾承軒醫師表示,「患者希望避免肥胖相關併發症,但因朋友接受外科手術後,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因此不想接受侵入性較高的減重手術。」

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胃鏡減重治療「無痕胃拉提」(或稱「內視鏡胃袖狀縫合術」)。患者的配合度非常高,術前便依照我們的建議調整飲食和運動的習慣,術後也持續維持。術後半年,她的BMI從30降至27,術後一年更進一步降至24,這些改變讓她很有信心,精神明顯改善,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