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長年佔據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1〕,根據近五年的癌登資料顯示,乳癌新發生個案數成長高達20%(106年 vs. 102年)。隨著新世代女性身兼家庭、職場多重要角色,忙碌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每年超過三成的新診斷個案為低於50歲的「年輕型乳癌」,即便隨著醫療進步,五年整體存活率可達90%,惟經過長期追蹤,仍有近三成癌友恐面臨復發或轉移,嚴重影響生涯規劃、身體與心理健康。台灣年輕乳癌發生率的趨勢,已成為必須重視的課題!
今年,曾經走過乳癌衝擊的台灣知名導演-王小棣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年輕型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於國際乳癌關懷月發布首支乳癌關懷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細膩闡述青壯年患者面對癌症復發或轉移後的真實感受與生活衝擊,溫柔喊話年輕癌友「面對『乳癌』不要怕,擁抱希望不嫌晚!」。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醫師表示,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的治療策略與時俱進,癌友皆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與步調,在延續生命長度的同時,也能兼顧生活品質。共同呼籲乳癌病友面對復發時,應鼓起勇氣,適時「停」下腳步、聆「聽」專業醫師建議,才可以「看」見更多美好風景!
不可輕忽「乳癌年輕化」!從馬拉松變成障礙賽,年輕癌友挑戰更艱難!
「從沒有想過,乳癌會這麼早找上我!」,一頭俏麗短髮、帶著爽朗笑聲的41歲轉移性乳癌病友-波麗露露說。由於露露母親就是乳癌病友,屬於高風險族群的她,常透過自我檢測確認自己乳房是否有硬塊,然而,她卻從未想到,乳癌竟然發生得突如其來。露露說:「2016年6月剛生完家中二寶,重返職場不到一年,我就在右側乳房摸到一個極大的硬塊。夾在高壓職場與幼兒照顧家庭間的我,因為分身乏術,一直無暇正視自身的健康狀況。」直至9月,因腫塊日趨變大,露露才至醫院就診,隨即確診乳癌第二期,讓原本安逸的家庭生活被迫面臨180度的轉變。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表示,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女性投注於工作與社會的比重增加,許多職業女性夾在其中,除了容易因忙碌忽視自身的健康外,加上晚婚晚生育以及未生育女性增加,也使得年輕乳癌逐年上升。而其中青壯年的癌友面對職場、育兒、照顧長輩等壓力,也比年長的族群相對更複雜。
以年輕型乳癌病友為主的「花漾女孩GOGOGO」社團潘怡伶創辦人也補充說明,多數的年輕癌友,不僅承受身體的病痛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負擔與多方面的衝擊,如:治療的掉髮造成外觀改變、擔心生育能力會因治療而降低,進一步導致與異性交往上的障礙,甚至已婚者與另一伴或家人產生衝突及關係變質,都是年輕癌友產生焦慮、造成徬徨的主要原因。
母女一同入院成為室友,先後齊收乳癌「重修」通知,堪比八點檔劇情真實上演
2017年,歷經多次標靶藥物治療,病灶縮小,露露準備入院接受局部切除手術時,陪同在側治療的媽媽,卻在十多年後,於例行檢查中,發現對側乳癌復發(零期)!如同命運捉弄般,農曆年後,母女二人被安排在同一天開刀、入住同一間病房,成為「鄰」床夥伴,「原本該是我要照顧你的,現在卻無法好好陪伴你……」露露愧疚地對母親說。
經歷一年半的療程後,原以為人生終於可以從「乳癌」畢業的露露,卻在2019年6月不時感到後背肌肉拉傷般的疼痛,11月回診追蹤時,檢查出第一大肋骨、脊椎與肺部的乳癌轉移病灶,後期更因暈眩無力、無意識肢體動作,進一步做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報告顯示腦中有4.33公分的大腫瘤。罹病僅三年,乳癌病灶竟就轉移至骨頭、肺臟、腦部,猶如晴天霹靂,命運迫使露露重新面對乳癌「重修」難題。
曾令民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研究〔2〕發現,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以及不易早期察覺等特性,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儘管經早期篩檢及適當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已有大幅改善,整體存活率可高達90%,然高達近三成癌友仍可能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
在過去近20年中,僅有不到10%的大型臨床試驗是針對停經前的復發或轉移性乳癌,凸顯出年輕型癌友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治療所遭遇的瓶頸與健康難題。
精準、個人化醫療大躍進!延長存活賦予生命新意義!
曾令民醫師表示,隨著醫學科技的演進,近兩年在各亞型乳癌的治療上都有很顯著的進步,已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當乳癌不幸復發或轉移時,包含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基因檢測與免疫療法,皆可依據不同乳癌型態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療方針,助力病友與『癌』和平共存。
例如,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之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患者為例,現在第一線已可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與傳統治療相比可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其「疾病未惡化時間」也可達近24個月〔3〕,多數患者可繼續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品質,讓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癌友得以追求工作成就與實踐更多人生夢想。
曾令民醫師亦補充分享診間個案,一位年約32歲懷孕31週女性,一開始就診時便確診罹患第四期乳癌合併肝臟與骨轉移。在懷孕第32週先行剖腹生下孩子,然後開始一系列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罹病至今已逾七年,目前仍持續服用標靶藥物、定期追蹤,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皆維持良好,繼續陪伴寶貝度過每個人生重要階段。
曾令民醫師呼籲,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的癌友,乳癌治療現在已十分進步,透過精準化療程,存活期的延長與生活品質的兼顧皆已得到醫學實證,癌友可以更勇敢、正向積極地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溝通,討論各項療法與藥物搭配的可能,才能有最高的機會達成適合自己的治療成果,擁抱希望!
王小棣導演首支乳癌關懷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訴盡癌友心事,溫柔呼籲乳癌無懼,面對復發『停』『聽』『看』!
早在2001年確診乳癌二期、同樣屬於「年輕型乳癌」的王小棣導演說,當得知罹癌時,感受到自己與身旁的行人彷彿畫了一條界線,自己在一個世界被孤立,而其他人仍在快樂的陽光下享受人生。陷入癌風暴低潮的小棣導演,在家人的鼓勵與陪伴下,積極接受治療與改變生活習慣,終於從乳癌畢業。原慶幸找回健康的小棣導演,在與乳癌病友協會接觸後,才赫然發現乳癌的復發率可達近三成!想到年輕癌友歷經乳癌衝擊後,好不容易找回平靜的生活、努力追回人生的目標,卻有恐再面臨更嚴苛、辛苦的治療,可想而知,所遭遇的心理轉折、失落憂鬱,更需要家人、朋友、團體的支持與陪伴。
【小豬撲滿計畫】以年輕癌友真實心聲改編,呈現出癌友面對失而復得的人生,回歸到汲汲營營的生活與職場當中,卻因為罹病後對於經濟的不安全感,而無形中導致家庭關係緊蹦,直到再次面對疾病的反撲才回首發現忽視了最珍貴的東西!王小棣導演以自身經歷分享,癌症的發生其實是對生活態度的提醒,「與癌共存」是癌友一輩子必修的功課,更溫柔喊話癌友「面對『乳癌』不要怕!小豬撲滿裡最珍貴的儲存,應該是健康有愛的每一天」。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106年癌症登記報告
2. Lin, C. H., Liau, J. Y., Lu, Y. S., Huang, C. S., Lee, W. C., Kuo, K. T., … & Kuo, W. H. (2009). Molecular subtypes of breast cancer emerging in young women in Taiwan: evidence for more than just westernization as a reason for the disease in Asia.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iomarkers, 18(6), 1807-1814.
3. ClinicalTrials.gov. Search results for premenopausal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vs. postmenopausal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studies recruiting, active, not recruiting, completed, enrolling by invitation, phase 3 trial. Available at: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home. Accessed: Augus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