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是老年無形殺手 適當時機篩檢是關鍵

by | 9 月 23, 2020



記者:呂佳恆報導


根據統計,當骨密度T值與年輕人尖峰骨量的差距到2.5個標準差以下,也就是T值低於-2.5,代表已經骨質疏鬆症;因此除了上述的高風險病友,任何想要避免骨鬆找上門的停經前女性、50歲以上男性,都可適時接受骨密度篩檢,了解自身狀況。


在台灣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國民健康署曾經調查發現50歲以上的男性約佔四分之一,女性則有三分之一。尤其隨著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也越來越普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常務理事、成大家醫科主治醫師吳至行表示,骨鬆往往沒有症狀,呼籲停經後女性、老年人、特殊疾病以及有家族骨折病史等皆屬於高危險族群應及時檢查,而即將面臨停經女性、50歲以上男性也可適時檢查骨密度。




第一問:造成骨鬆原因?


吳至行醫師指出,年輕人也可能有骨鬆問題,但骨鬆仍屬於老化疾病,最主要就是骨密度不夠以及骨品質不好等兩者因素所導致。


當發現容易骨折時,代表骨骼強度不夠,骨骼強度主要是由骨密度與骨品質組成。有如房子遇到地震時,有些房子因偷工減料倒塌,就相當於骨密度不好,若因房子樑柱不足以支撐整體結構,也容易倒塌,則代表骨品質較差。尤其每個人過了20多歲的骨量最高點(尖峰骨量)後,平均每年骨量會開始下降0.5到1%,一旦下降到尖峰骨量的70%以下時,就代表有骨鬆骨折高危險。




第二問:骨鬆的主要症狀?


骨鬆如三高一樣,初期症狀不明顯,即使骨密度改變也不會有任何感覺;吳至行醫師解釋,骨鬆最常見症狀就是沒有症狀,除非身高突然變矮或出現駝背,甚至骨折等情況,較容易確診為骨鬆,雖然骨鬆較不易發現,但包括停經後女性、老年人、特殊疾病以及有家族骨折病史等皆屬於高危險族群,則得特別注意,必要時,應在適當時機及時接受篩檢。




第三問:何時才是骨鬆篩檢適當時機?
根據統計,當骨密度T值與年輕人尖峰骨量的差距到2.5個標準差以下,也就是T值低於-2.5,代表已經骨質疏鬆症;因此除了上述的高風險病友,任何想要避免骨鬆找上門的停經前女性、50歲以上男性,都可適時接受骨密度篩檢,了解自身狀況。吳至行醫師舉例,以一位50歲停經女性來說,若檢查出來為骨密度正常,可約15年後再做一次檢查,若骨密度不足,建議5-10年後做檢查,但若確診為骨鬆者,則應遵循臨床醫師指示安排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第四問:骨鬆有哪些檢測方式?


在骨鬆檢查上,大多採以骨密度檢查,但其實這只是其中一種作法;吳至行醫師解釋,主要因目前除了骨密度檢查,還未有一個更沒有傷害性且較容易的檢查方式,因此多數透過骨密度檢查了解是否有骨鬆問題。不過若想在家先知道自己是否有骨鬆骨折風險,依據台灣提供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打造一套骨折風險評估計算公式(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簡稱為FRAX),只要輸入年齡、家族史等12個危險因子,就能預測十年內全身骨折風險。




第五問:FRAX骨折風險評估該如何分析?


吳至行醫師說明,經由骨折風險公式評估,若十年全身骨折機率超過20%,就代表有高骨鬆骨折危險,若髖骨骨折機率超過3%,就更須特別注意,主要因髖骨骨折,後續引發的併發症風險高,嚴重時恐致命,因此建議只要40歲以上的民眾就可多利用這套公式,先了解自己是否有骨鬆的風險,必要時,也應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




第六問:除了高危險族群得注意骨鬆問題,竟還有極高危險族群?


吳至行醫師強調,包括第一、近一年內曾發生骨折;第二、在接受骨折治療過程又不慎發生骨折;第三、已發生多次骨折等皆屬於極高骨折風險者等,均應積極與專業骨鬆醫師做討論評估,否則再骨折率以及第一年死亡率比起一般骨鬆者更高出許多。

不過醫師強調,病友們不需過於擔心,目前許多醫院都擁有很好的骨折聯合照護團隊(FLS),也可藉由藥物或手術治療,最重要是積極面對,不要讓自己的健康因疏忽而產生遺憾,儘早接受骨密度篩檢,及早預防骨鬆骨折。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乳房腫瘤。」黃啟瑜醫師表示,「即便是良性的乳房腫瘤,患者還是會擔心、焦慮,但是又對手術感到害怕,而一直猶豫不決。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後續在局部麻醉下,利用真空抽吸輔助針進行手術,順利切除乳房腫瘤,傷口約0.3公分,術後恢復相當順利。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腫瘤,讓患者鬆了一口氣,相當開心。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濾泡性淋巴瘤多好發於50至60歲中年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是在做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在頸部、鼠蹊、腋下等處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咳嗽、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確定診斷時大多已是第二、第三期。」張明志醫師指出,濾泡性淋巴瘤為淋巴結濾泡生發中心中的淋巴球不受控制地生長,導致增生的細胞大於正常比例而形成,如果濾泡內的淋巴球數量過多,甚至溢出到淋巴結外,就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瀰漫性淋巴瘤。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幾年前有位12歲的男生,來就醫時身高只有135公分。」高銓宏醫師指出,「追蹤發現,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也準備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是患者卻沒有回診。幾年後,患者再度回到門診,身高只有150公分,當時X光檢查顯示骨齡已經超過15歲。當男生的骨齡達16歲後,幾乎無法再長高,所以150公分大致就是他的成人身高了,錯過治療期,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