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移植怎麼做,醫師告訴你

by | 6 月 11, 2020


白映俞醫師:大家好,今天邀請到心臟血管外科的阮俊能醫師。

白映俞醫師:今天來聊聊心臟移植,這個東西大家聽起來大概就是一個最後的手段了,要移植心臟,到底有哪些人需要移植心臟?

阮俊能醫師:當然東西都是自己的最好用,真的到不行了、功能真的不好了,我們已經心臟功能沒辦法支撐自己,有時候發生腎臟功能不好、腳腫,再用藥物去控制,藥物也沒辦法讓心臟回復了,的確就有可能會開始考慮心臟移植。

阮俊能醫師:有時候我們不會等到真的病人已經很糟糕,在加護病房要用葉克膜,其他的器械來支持的時候,有時候的確心臟功能不好到一定程度,我們說功能不好,現在大家都了解是心臟超音波會打分數,心臟超音波的分數通常如果低於25分,就是左心室射出率。

阮俊能醫師:對,幫浦的功能,就是心室會收縮,收縮的功能會打分數,如果小於百分之25以下的時候,我們會開始考慮要評估,是不是要進入心臟移植等待的名單。

白映俞醫師:現在在做心臟移植的時候,比較多的是緊急的還是一般在等待的呢?
阮俊能醫師:全台灣已經有一個統一的等待系統,這個系統會排序,排序分成1A、1B、2,還有其他不適用或其他情形,一般來講當然就是,1A會最緊急需要,1B會急,但是沒有急到要立刻,2就是在門診追蹤,但是會等心臟移植,基本上在等待的過程當中,會因為他不同的身體情況,列入1A或1B,他會緊急的需要新的心臟,他的排序就會優先,1A就會優先,因為不同的優先順序,等待的時間就會不一樣,

白映俞醫師:實際上要怎麼做心臟移植的手術呢?

阮俊能醫師:心臟移植的手術並沒有,雖然我這麼說有點奇怪,但是對外科醫師來講不算太複雜,他就是把心臟拿起來,然後再把心臟縫回去,簡單來講就是這樣子,所以心臟的過程是這樣,有一段時間的確受贈者會沒有心臟,需要體外循環機來支持,然後等新的心臟到了,到手術室再把新的心臟縫回病人身上,然後把體外循環機拔除,讓新的心臟能夠再跳回來,給受贈者新的生命。

白映俞醫師:像這樣子的手術,我們移植來一顆新的心臟,平均來講可以用多久?

阮俊能醫師:新的心臟當然還是有可能會慢慢的變化,使用多久這件事情,也要看受贈者配合的程度。

白映俞醫師:怎麼保護它。

阮俊能醫師:大部分的受贈者其實都很配合,都願意服用藥物,規律的服藥,在生活上也都很注意,這樣的話一般來講,十年的時間還可以有50%的存活率,如果配合目前的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還是會有可能會有更好的機率,維持最久的也許到30年也有可能。

白映俞醫師:我們提到了免疫抑制劑,這個在術後服藥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阮俊能醫師:免疫抑制藥物基本上是必須的,雖然來自一樣是人體的組織,但是因為他畢竟是不同的人,不是自己的,所以免疫抑制藥物是一定要服用,千萬不要因為覺得吃藥很麻煩,而停藥這樣。

阮俊能醫師:服用免疫抑制藥當然會有一些副作用,副作用常見的當然是高血壓、糖尿病,有可能因為這些免疫抑制藥物而引發,對腎功能也有一些影響,當然我們現在的醫療技術已經很進步,事實上在副作用還沒有發生前,我們就會開始調整藥物的使用,我想患者還是要配合,這些免疫抑制藥物醫師的醫囑來服用藥物。

白映俞醫師:心臟移植之後的患者,他們面臨比較大的問題可能是什麼?

阮俊能醫師:受贈者心理的壓力我認為是最大的問題,需要調適,因為是這樣,心臟移植在手術後,患者不會立刻恢復,新的心臟放到受贈者身體以後,受贈者不會立刻好起來,需要時間因為它是個大手術,一般的開心手術也要三個月恢復期,所以即使心臟移植,真的體力、活動都要正常,也要大約三到六個月的時間。

白映俞醫師:需要一段時間。

阮俊能醫師:所以這段時間其實家人的支持很重要,我們也有遇到患者就是說,他明明已經得到好的心臟,可是體力還沒那麼好,年輕人在家裡需要其他家人照顧,但是他又希望能夠趕快去工作,這段期間是最重要的,心理的調適很重要,先把身體都顧好、體力回復了,再回到社會上工作,這是一定會有的。

白映俞醫師:所以我們提到心臟移植不只是身體方面的照護,其實心理方面和家人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個這麼大的手術。

阮俊能醫師:而且它是珍貴的社會資源,所以我們當然都希望他能夠,受贈者得到新的心臟之後,能夠回到社會、回饋社會。

白映俞醫師:能夠好好的利用這一顆心臟。

白映俞醫師:今天謝謝心臟外科的阮俊能醫師,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