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狂下雨 糖友要落實控糖 預防足部病變

by | 6 月 18, 2020


糖尿病患者是足部潰瘍的高風險族群,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容易造成神經病變與血管異常,進而演變成足部變形與潰瘍,危害健康!近期全台多雨,怡仁醫院新陳代謝科張立心醫師提醒糖友,若已有足部病變問題,甚至只是小傷口,在梅雨季節潮濕的環境裡,如果沒有保持傷口清潔和穩定控制血糖,可能增加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嚴重甚至需要截肢!


糖友足病變 改用胰島素控糖傷口才癒合

糖友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處於高血糖的狀態下,容易引發足部神經病變,台灣糖友併發足部病變的發生率約為1%,然而其中高達17%患者因足部壞死而截肢,此外,截肢後因腳底受力不均或是傷口和輔具摩擦的因素,可能二度產生傷口。根據統計,因病足截肢之糖友三年內再截肢的風險高達41%。張立心醫師指出,因神經血管的病變不可逆,糖友需謹慎控制血糖並定期回診追蹤是否產生病變,平時也可以透過自我檢測,觀察拇指、足底、足跟等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否有異常紅腫或結繭的現象。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最根本的「控糖」做起。
張立心醫師分享,診間內曾有一名罹病15年的資深糖友,同時服用3顆口服藥,包含雙胍類藥物Metformin、SU類藥物和DPP4抑制劑,但是糖化血色素(HbA1c)仍未達標。後來併發足部病變,切除左腳第二腳趾。為了落實控制血糖避免再次感染,建議加入濃縮型第二代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治療,才終於讓傷口完全癒合。


糖友避免足病變 關鍵在「控糖達標」

潮濕的環境不利於糖友足部健康嗎?張立心醫師表示,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黴菌造成足癬,足癬可造成皮膚感染進一步產生蜂窩性組織炎,後續形成慢性傷口,嚴重者可能需要截肢。張立心醫師也特別叮嚀,如果糖友已出現足病變,照料傷口的重點應在於「保持患部適當濕潤」及「維持傷口無菌」,要適度的清潔傷口、使用具保濕功能的敷料,避免將新生肉芽組織一併撕下。

然而,要避免足部病變,關鍵還是在控糖,精準的血糖控管可減少60%的週邊神經病變。此外,研究也指出,每降低1% 的糖化血色素(HbA1c)可以減少患者43% 截肢相關風險。張立心醫師表示,要預防足部病變,可由內在和外在因子雙重落實預防,內在因子為三高的預防,其中,務必要使血糖維持在良好的控制狀態,才能降低足部病變的風險;外在因子則需選擇合適的鞋具、並定期檢查足部皮膚的完整性、確認末梢神經有無異常或感覺喪失的狀況。張立心醫師也提醒,落實控糖是避免各式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根本之道,糖友穩定控糖也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MAT-TW-2000043-1.0-06/2020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數月持續腹瀉且在右頸部發現一顆淋巴結腫大而就診。」陳佳宏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意識到這些症狀與腫瘤有關,但在經過全身檢查發現,左側鼠蹊部亦有淋巴結腫大,而肝臟也有三顆腫瘤,切片檢查確定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而且腫瘤已經轉移。」

經過團隊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頸部淋巴結,並利用射頻燒灼術及放射性治療處理肝臟的腫瘤。後續患者持續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注射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患者已經接受體抑素治療約5年,目前狀況穩定,沒有發現新的腫瘤。陳佳宏醫師說,雖然在發現時已是轉移性第四期神經內分泌腫瘤,不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患者的病情還是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生活品質也可以維持。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走路時和行人稍微碰撞跌倒,結果就痛到站不起來。送急診室後,發現是髖部骨折。」林聖傑醫師表示,「患者很懊惱,認為骨折是因為運氣不好,但是經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後續也開始接受治療。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應該有機會避免骨折發生。」

乳癌治療便利性大進化!HER2雙標靶藥物皮下注射新劑型–早期、晚期都受惠,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乳癌治療便利性大進化!HER2雙標靶藥物皮下注射新劑型–早期、晚期都受惠,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30多歲的王小姐因為健檢而確診早期乳癌,後續接受手術治療,根據病理報告的結果,醫師建議術後進行HER2雙標靶治療。 「醫師,如果做HER2雙標靶治療,是不是每次都需要兩、三個小時呀?」王小姐問,由於平時工作相當忙碌,讓她很擔心後續治療的安排。 「依照妳的狀況,HER2雙標靶治療能夠降低復發風險。」醫師說,「因傳統HER2雙標靶治療是透過靜脈輸注給藥,的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現在已經有皮下注射新劑型,每次只要幾分鐘,可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方便很多!」...

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不易察覺,診斷、治療解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不易察覺,診斷、治療解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中年患者因為腹部劇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是左大腸腫瘤導致腸套疊及腸道缺血,於是安排緊急手術切除腫瘤。」陳周誠醫師表示,「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且惡性度較高容易復發。」

因為腫瘤惡性度較高,患者術後開始接受體抑素類似物治療,至今已超過七年,目前狀況穩定,腫瘤沒有復發的狀況,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是警訊!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是警訊!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平時工作相當忙碌,壓力很大,經常腹瀉。雖然發現排便帶血,但自認為是痔瘡,而沒有放在心上。」王彥博醫師指出,「因為持續解血便,患者經常感到頭暈,才終於就醫檢查。」

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直腸、結腸有嚴重發炎、潰瘍。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 為潰瘍性結腸炎,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後,患者的症狀緩解,但 是一段時間後又會復發,於是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至今持續使用生物製劑已經過了三年,患者的狀況穩定下來, 沒有復發的狀況,已回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期待健保放寬給付標準,生物製劑助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病友重拾希望

期待健保放寬給付標準,生物製劑助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病友重拾希望

NMOSD(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視神經與脊髓,造成失明、四肢無力,甚至癱瘓。患者中有7至9成為女性,發病年齡集中於40至50歲。由於許多患者依然肩負家庭主要照顧責任及經濟來源,一旦疾病復發,除了對患者本身的健康構成威脅,也對家庭造成極大的壓力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