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適合妳的乳房檢查,外科女醫重點分析

by | 6 月 8, 2020


女性的一生,從青春期乳房開始發育,乃於懷孕、產、哺乳,甚是更年期前後,乳房都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總是有許多常的乳房問題困擾著女們︰乳房疼痛、乳頭分泌物、乳房腫塊、乳腺炎等等


「感覺怪怪的…還是檢查一下比較安心啊!」


「最近朋友的朋友也得了乳癌!她才四十歲而已!我該不會也……」


「聽同事說做乳房攝影超級痛的,好害怕…」


「上次做抹片的時候醫生有幫我做超音波,如果沒問題就沒事了吧?!」


乳癌,多年來一直是台灣女性惡腫瘤發生率第一名,而且每年患病人數都在持續上升中,這樣的恐懼讓女性在面對乳房問題時產生許多不必要的不安與焦慮;常常有更多人搞根本不清楚要找什麼科的醫師、或是做什麼樣的檢查比較好。乳房的問題要找乳房外科醫師處理,而在門診中最常開立的兩項檢查︰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經由乳房影像科醫師專業的判讀之後,就可以解決多數人的困擾了。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兩種檢查的不同吧!



認識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


乳房攝影是非常有效率的乳癌篩檢工具,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45歲以上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原理是利用適當的擠壓和擺位,再透過放射線成像,把我們立體的乳房變成數張平面的照片。乳房攝影最大的優點是解析度很好,而且不太需要耗費太多時間或人力就可以完成;許多早期的乳房原位癌、甚至是肉眼或手無法覺察的早期癌前病變,都可經由乳房攝影,以鈣化點、結構不對稱等變化表現出來,有很好的偵測度和敏感度。

至於很多人常擔心的疼痛問題,其實近年來在攝影機器的進步之下已經大幅降低;若是選擇在生理期結束後一週左右的這段時間,以放鬆的心情就接受檢查,不必太過擔心。以兩年一次的篩檢頻率來說,所曝露的游離幅射量是絕對在安全範圍以內;算一算可能比妳這段期間出國玩好幾趟,或是看牙醫、看骨科照射的X光劑量加起來還要低呢!


乳房超音波是利用手持探頭在皮膚上滑動,利用聲納的原理接收反彈回音成像;在操作過程中,醫師或專業的技術員可以利用各種不同的角度移動探頭,對於腫瘤、腺瘤、囊腫等病灶,可以得到很具體的形狀、大小、立體概念、相對位置等資訊。一般女性對於超音波想必不陌生,像是懷孕時婦產科醫師會利用超音波檢查寶寶的身體狀況,正是利用超音波在立體構造的強項,連幾隻手指頭、有沒有小雞雞都看得出來!而且音波不是放射線,沒有接觸劑量累積可能造成的疑慮,更不會有擠壓乳房造成的疼痛問題,是一個非常方便且直接的檢查方式。


在生育年齡階段有許多乳房問題困擾的族群中,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乳腺炎、乳房疼痛,超音波都是很方便的鑑別診斷工具。另外對於乳腺組織較為緻密的亞洲女性來說,確實也有一小部分的乳癌是沒辦法在乳房攝影下被看到的;所以我們也會建議30歲以上女性接受一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可以讓檢查和保護更加滴水不漏。


「到底…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誰比較厲害?」


簡單來說,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在原理上完全不同,適合的族群、病灶也完全不同,所以是無法互相被取代的兩種檢查。像是很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可以藉由乳房超音波觀察它的大小、形狀來做確認,但是乳房攝影的平面影像卻無法幫忙我們做出判斷;如同鹽巴麵粉那樣細小的乳房鈣化,這些偶爾可能有早期乳癌病變的病灶,可以從乳房攝影的高清影像做鑑別,但卻無法在乳房超音波底下被看到。


「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


也許有!?乳房磁振造影(MRI)沒有幅射線,利用線圈形成的磁場共振氫原子成像,影像的解析度很高;而且經由連續的序列重組也可以提供很好的立體感。看起來似乎解決了乳房攝影沒有立體感的缺點,也補足了超音波解析度較低的漏洞。但是接受乳房磁振造影需要抽血、注射顯影劑,而且檢查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很長,就算是沒有密閉空間恐懼症的一般人,要趴在檢查室的「隧道」裡半小時以上,其實也不是太舒服。


所以現在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通常只用於少數較難確診的可疑病灶,或是乳癌病人在患病前後的治療計畫確認;不過這些都是需要乳房外科或是乳房影像科醫師專業的判斷後才能執行。在完全健康的正常人中,通常也只有自費使用於有做過隆乳或因置放植入物無法接受乳房攝影的人,補足一般乳房超音波可能無法篩檢出來的早期乳癌病灶。


一百分的檢查當然不存在,不過只要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互相配合,其實差不多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女性的乳房問題,交出一張至少95分以上的成績單。而剩下來的那幾分,則需要專業的醫師透過病史詢問、理學檢查、臨床經驗,才能給予最完善的診治;當然還有您配合定期持續的追蹤,才能維持您的乳房健康。


以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對於40歲以上有家族乳癌病史的高危群、或是45歲以上的女性,則需要再加做兩年一次乳房攝影,增加篩檢的敏感度,補足某些無法被超音波看到的可能病灶。再加上專業醫師的諮詢,以及您的配合定期持續追蹤,這才是完整的乳房健康檢查。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體重過重,危害健康!胃內水球減重手術成效與步驟解析,腸胃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體重過重,危害健康!胃內水球減重手術成效與步驟解析,腸胃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個BMI高達36 kg/m2的患者,因為陸續出現多種肥胖併發症,於是決心減重。」許柏格醫師表示,「他曾經嘗試用飲食、運動、藥物來減重,但效果都不理想。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胃內水球手術。」

完成胃內水球手術後,他同時搭配運動並配合營養師規劃的飲食,體重從94公斤下降到68公斤,後續即使在取出水球後,也沒有迅速復胖。患者覺得水球幫助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順利達到滿意的減重成果。

久坐者必練的簡易開髖伸展,消除僵硬緊繃

久坐者必練的簡易開髖伸展,消除僵硬緊繃

髖部卡關會導致慢性疼痛!移動髖臀部疼痛的原因常常是關節周圍多層次的肌肉、結締組織等的緊繃,或壓迫到神經而引起的。鍛鍊並伸展髖關節附近的肌肉可以改善關節的活動能力,減少代償,並減輕肌肉、韌帶、神經的壓力。 活動跪坐 活動下犬式 下犬→上犬 單腳下犬收腿 活動蜥蜴式 單腳下犬收腿 活動蜥蜴式 活動側弓步 開髖前傾 臀後推直腿 貓牛式 側直腿前傾 坐姿體前彎...

破解減重迷思,健康減重不復胖!胃腸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破解減重迷思,健康減重不復胖!胃腸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30多歲的女性,BMI在30左右,除了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求助過中醫,甚至是近年很流行的減重針也都嘗試過了,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鍾承軒醫師表示,「患者希望避免肥胖相關併發症,但因朋友接受外科手術後,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因此不想接受侵入性較高的減重手術。」

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胃鏡減重治療「無痕胃拉提」(或稱「內視鏡胃袖狀縫合術」)。患者的配合度非常高,術前便依照我們的建議調整飲食和運動的習慣,術後也持續維持。術後半年,她的BMI從30降至27,術後一年更進一步降至24,這些改變讓她很有信心,精神明顯改善,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