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胸部冒出5元硬幣大小瘀青 竟然是乳癌!

by | 6 月 28, 2019


小心,胸部瘀青恐是乳癌的警訊!


65歲的玉燕女士,去年左側乳房莫名出現5塊錢硬幣大小的瘀青,就醫確診為早期HER2乳癌,腫瘤直徑約3.8公分且癌細胞已侵犯淋巴,手術切除病灶後需接續化療和標靶藥物治療。然而,玉燕在術後藥物治療期間,卻因多次人工血管感染而引起發燒和嘔吐等不適,直到完成化療,在醫師評估下拆除人工血管,將剩餘的標靶治療以新劑型藥物替代,才終於擺脫反覆感染和行動「卡管」的困擾,生活更自在。


留置人工血管恐釀併發症 6成病友盼1年內拆除

在乳癌治療中,人工血管是常見且必備的工具之一,原則上,HER2乳癌患者完成化療療程後即可摘除,但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患者在化療甚至標靶治療後,繼續留置人工血管2至3年,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乳癌防治基金會公布一項以台灣乳癌病友為對象,所進行的人工血管裝置問卷調查報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在情況許可之下,74%癌友希望能盡快移除人工血管,且如果有新的治療選擇出現,期待早日完成移除心願者更高達99%。其中,曾經發生過人工血管併發症的病友,100%都希望拔,更有6成渴望一年內或更早拆除人工血管的束縛。

而進一步瞭解希望早日拆除的原因,調查發現除了感染等併發症之外,52%的病友認為人工血管影響了手臂的活動,只能做一些輕鬆的家事和運動;43%病友覺得有異物感、不舒服,睡覺時需常常調整姿勢。另外,40%病友認為人工血管可拆卻不拆,會讓自己覺得自己還在生病;甚至約2成病友常因裝置人工血管而感到心情不好。而且,在65%有工作的乳癌患者之中,曾經因需定期回醫院沖洗人工血管而影響工作的患者,比例將近一半。


人工血管何時拆?復發率和生活品質是主要考量

張金堅教授表示,裝設人工血管是乳癌藥物治療的必要步驟!乳癌治療會用到多種靜脈注射型藥物,而為減少患者挨針次數、縮短護理人員查找血管的時間,以及減少反覆打點滴引起的瘀血或出血等問題,科學家便發明了人工血管及其用法。然而,人工血管對人體來說畢竟是一個異物,研究已發現人工血管長期留置體內,可能增加感染、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血胸或氣胸等潛在風險。因此,乳癌病友的人工血管該不該拆?何時拆?一直是醫界討論的話題。

葉顯堂副院長表示,人工血管的「拆」與「留」,實質是一個存活議題,也就是生活品質和癌症復發機率的拉拒戰。以乳癌類型中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過去醫界認為患者在完成半年的化學治療和一年的標靶治療後,人工血管仍需留置體內2年以上,以免癌症復發時需重新找位置裝設人工血管的麻煩。

但,隨著醫藥進步,HER2陽性乳癌邁入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的時代,患者復發風險已大幅下降,越來越多醫師傾向「能及早拆就拆,有需要再裝」的作法,認為人工血管的拆裝過程很簡單,患者沒必要為了小小的復發風險,而長期犧牲生活品質,承受可能感染的風險與「卡管」帶來的活動不便。


提早擺脫管束人生 新劑型標靶藥好幫手

至於拆除人工血管的時機點,主要有2個。葉顯堂副院長說明,HER2陽性乳癌患者確診或復發時,標準需同時接受約半年化療和一年的標靶治療,當兩種治療都結束,人工血管即可功臣身退,是為第一個時機點。第2個時機點則受惠於先進的醫藥研發技術,隨著皮下注射劑型乳癌標靶藥物的問世,藥物不需經靜脈輸注也能發揮相同的抗癌效果,有機會讓人工血管在化療結束後即拆除,早點揮別「管束生活」。

特別的是,相較於傳統靜脈注射劑型的乳癌標靶藥,從沖洗人工血管、配藥至等待藥物慢慢滴進靜脈血管中,過程需耗費數個小時,患者每次施打皮下注射劑型標靶藥只要5分鐘,過程就像打預防針一樣簡單又快速,得以省下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或從事個人想做的事。已與HER2乳癌奮戰15年的晚期患者—小陳小姐,便是在醫師評估下改用新劑型標靶藥,找回更多的家庭時間,實現天天做菜給家人吃的夢想。


疾病照護兼顧生活品質 抗癌之路更自在

乳癌防治基金會強調,雖然儘早拆除人工血管是絕大多數乳癌病友的冀盼,新劑型標靶藥物的發明也有機會縮短人工血管留置人體的時間,但每個人的病況和照護情況不同,建議患者先與醫師充分溝通,再決定合適的人工血管拆卸時機,盡可能保持位於天秤上疾病照護和生活品質的左右平衡,才能活得開心又自在。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數月持續腹瀉且在右頸部發現一顆淋巴結腫大而就診。」陳佳宏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意識到這些症狀與腫瘤有關,但在經過全身檢查發現,左側鼠蹊部亦有淋巴結腫大,而肝臟也有三顆腫瘤,切片檢查確定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而且腫瘤已經轉移。」

經過團隊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頸部淋巴結,並利用射頻燒灼術及放射性治療處理肝臟的腫瘤。後續患者持續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注射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患者已經接受體抑素治療約5年,目前狀況穩定,沒有發現新的腫瘤。陳佳宏醫師說,雖然在發現時已是轉移性第四期神經內分泌腫瘤,不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患者的病情還是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生活品質也可以維持。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走路時和行人稍微碰撞跌倒,結果就痛到站不起來。送急診室後,發現是髖部骨折。」林聖傑醫師表示,「患者很懊惱,認為骨折是因為運氣不好,但是經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後續也開始接受治療。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應該有機會避免骨折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