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生化人

by | 4 月 18, 2019


蘇先生才四十多歲,卻已是加護病房裡的常客,進出醫院的次數多到數不清,病歷加總起來有好幾公斤重,得用推車才裝得完。曾經好幾回,蘇先生的狀況很差命在旦夕,但都幸運地化險為夷。不過,這一回轉入加護病房大家曉得應該沒機會了。

過去四、五年裡,蘇先生動過好幾次大手術,試圖切除腹腔裡蔓延的腫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也統統沒有少過。

在治療的早期,仗著年輕力壯,還能夠承受,不過漸漸的各個器官都出現狀況,三年多前也開始洗腎。就算沒有住院,每個禮拜也有三個半天需要回到醫院接受血液透析。

他常常自嘲是「生化人」,因為累計輸過的血漿、點滴有數萬毫升,足夠把全身的血液換掉幾輪;每次洗腎,又會把血液抽出來送進機器裡運轉,他說「這就好像是插了插頭在充電一樣」。

若發生肺炎導致呼吸衰竭,就得插入氣管內管使用呼吸器,這個他也很有經驗。不過,蘇先生最接近「生化人」的一次絕對是在接上葉克膜之後,只要接上了葉克膜,就算停止呼吸也不見得會死。
雖然暫時不會死,卻會出現各種駭人的併發症。在使用葉克膜幾天之後,蘇先生的右腳出現缺血性壞死,滲出的組織液散發著一股腐敗的氣味。隨著肢體壞死的範圍擴大,敗血症也越來越厲害,最後不得不進行截肢手術。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血液在管路中凝結,便需要持續加入抗凝血劑,由於凝血功能異常,許多小傷口都不斷地滲血,連腸胃道都有出血的情形。

在血液裡滋長的細菌和黴菌終究會奪走一個人的性命。蘇先生在過世前的幾個禮拜就已經陷入昏迷,直到關掉葉克膜的那一刻都沒再睜開過雙眼。其實他也不可能睜開眼睛,因為全身上下都嚴重水腫,面容早就難以辨識,眼皮更是腫到連撥都撥不開。面對於他的死亡,雖然大家都很沉默,卻也不難感受到每個人都鬆了一口氣。

早在幾個月或更久以前,無論是醫師、家屬甚至是他自己應該都清楚生命走到了末期,但是每個人所討論的主題依舊是「該怎麼治療?」、「用什麼藥物?」、「還能夠開刀嗎?」、「有機會移植嗎?」,每次談話都充滿著虛幻異常、互相欺瞞的希望。

從患者和家屬緊鎖的眉頭可以曉得,最後的這一段路大概只能用「爛透了」來形容。若是親身體驗,那八成就是人間煉獄。

為何由人類所打造的醫學,在某些時候竟會成為人間煉獄呢?

1940年代,盤尼西林成功量產,人類終於擁有對抗細菌的武器,可以控制感染,讓生命大幅延長。1950年代,腎臟移植、體外循環機一一被實現,開啟了人類對於醫學的無邊想像。

這一百多年以來,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蓬勃的時期,物質文明在短時間內達到難以想像的鼎盛輝煌,同時醫學也經歷了莫大的轉變,從混沌的、原始的胡亂猜想,進展到可行的、有效的救人治病,延長壽命成為得以實現的目標。人類的平均壽命迅速攀升,從五十歲到了八十多歲。「活得更久」被視為社會進步的指標,更是醫學存在的唯一目標。

當醫學界依然兢兢業業地希望推進更多一點的壽命時,實在更該花點心思去看看人們心裡頭的幸福快樂究竟多了幾分?

環顧四週,我們不難發現,「活得更久」並不必然等同於「活得更好」,甚至還有著太多「活得不好,死得很慘」的例子。

雖然無法預測未來的醫學可以進展到什麼程度,但是我想這是該放慢腳步、調整方向的時候了。

衡量生命,不該只是單純地用長短來決定。畢竟一段「活得不好」的生命,卻被醫學不斷地延長,甚至被迫長命百歲,說實在話是件很殘酷的事情。那就好像是被關在生命的牢籠裡,連假釋都沒有機會。

之於醫者,之於家屬,做出放手的決定總是困難,為了逃避如此困難的抉擇,人們往往會扛出「生命無價」當成不願放手的藉口,閃躲本該面對的必然。

其實,這個問題不該草率敷衍地用一句「生命無價」輕輕帶過,所謂的「生命無價」是期許人們好好珍惜活著的時間,而非教人在生命的終點前任性地呼天搶地。死亡是如此的自然與必然,再說生命本來就需要死亡才能夠完整。期待長生不死將只是愚不可及的徒勞與枉然。

「何時該救、何時該放」絕非醫學單方面能夠決定的答案,其中牽涉到整體社會的生命教育,這是文明前進的必經之路。

生命的價值無法僅用價格或數字來衡量,生命的目標亦不該一昧地要求「活得更久」,而是要引導大家「活得更好」,另外更要能夠「死得更好」。

本文收錄於《醫龍物語》活字文化出版社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