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by | 2 月 21, 2019


文/ 劉育志、白映俞

我們體內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同志基因」呢?

尋找「同志基因」的構想暗示著「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這樣的假設讓不少人跳腳。他們認為人類要在自然界中生存,就必須交配才能繁衍,既然同性戀的存在對物種繁衍沒有幫助,那基因庫裡應該沒有理由繼續保有同志基因。

當然也會有人舉手發問:「如果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那其他的動物有同性戀嗎?」請別懷疑,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自然界裡已有將近一千五百個物種曾被觀察到有雙性戀或同性戀的行為,從果蠅、企鵝、到綿羊,從昆蟲到靈長類,族繁不及備載。可見要用「後天教育」來解釋動物界的同性戀行為,似乎是說不通的。同性戀可能是動物的「天性」之一。

再說,迫於社會壓力,許多同志依舊有異性伴侶,也會生養小孩,並沒有因為是同性戀就失去生殖能力。這樣說來,人類的基因庫中要擁有「同志基因」的機會,也就不是那麼低了。

「雙胞胎」一向是科學家在探討基因影響時的最愛,為了回答「基因對人類性傾向的影響」,千禧年之前的幾份實驗裡,科學家網羅了幾組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看看當雙胞胎其中一位是同性戀時,另一位的性傾向為何 。從綜合研究結果看起來,同卵雙胞胎一起出櫃的機會大約在五成左右,而異卵雙胞胎性傾向的相關性就比較低,降到兩成左右;也就是說,當異卵雙胞胎的其中一個出櫃時,另一位也出櫃的機會大約20%左右。

既然,同卵雙胞胎均是同志的機會,比異卵雙胞胎均是同志的機率還要來得大,那我們可能會以「基因愈相同,性傾向愈一致」作結。不過關於這點呢,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反對者認為,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從髮色、膚色到外型幾乎都是一模一樣,假如性傾向是由基因決定的話,為何性傾向沒有一模一樣?

從雙胞胎的研究看來,「後天環境」對於性傾向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目前最強的同志指標:你有幾個哥哥?

目前關於大腦構造、雙胞胎實驗、以及同志基因等說法,都無法獲得令人信服的驗證。不過,自從一個關於男同志兄長數量的研究發表之後,倒是躍升為目前最明確的同志指標 。這個研究說,一個男生變成同志的機會,與家中的兄長有關,哥哥愈多,則弟弟成為男同志的機會就愈高,每多一個哥哥,弟弟成為男同志的機會就比一般族群多了33%。有趣的是,實驗結果強調,只有「哥哥的數目」能夠影響性傾向,和姐姐、妹妹、或弟弟的多寡都沒有關係,爸爸媽媽的年齡也不會造成差異。另外,這裡所指的哥哥必須是同一位母親所生的「親哥哥」,從別的家庭領養的哥哥並不算在內。他們還發現,縱使親兄弟在成長過程中分開了並不住在一起,弟弟成為同志的機會依舊比較高。

讓我們拿個小布、裘莉組成的名人家庭來打比方好了。安潔莉娜‧裘莉之前領養了兩男一女,後來與小布生下女兒後,又產下了一對龍鳳胎。請問龍鳳胎裡的小男孩(為方便介紹,我們以下以A寶代稱),以後長大成為同志的機會是多少?

一般說來,男同志佔所有男性的2.5%。而A寶在家中雖已有兩個哥哥,但都是領養來的,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因此A寶變成同志的機會與廣大族群無異,一樣是2.5%。不過,我們假設裘莉再度懷孕,生下第二個男孩B寶。這時,擁有一個親哥哥的B寶成為同志的機會就會上升到2.5% + 2.5*33% = 3.3%。假使裘莉再生下第三個男孩C寶,那麼C寶成為同志的機會變成了2.5% + 2.5*66% = 4.2%。

親哥哥愈多,弟弟變同志的機會愈高,乍聽之下或許有點匪夷所思。然而,許多研究學者在不同國家作了調查,都發現類似的實驗結果。學者猜測,可能是母親產下男孩的過程之中,男孩細胞進到了母親血流裡。母體偵測到這個外來的男性物質後,免疫系統便會產生抗體。當母親再度懷上男孩時,這些抗體就會進入胎盤,影響胎兒性分化的過程。雖然這個由母體造成的免疫生物學假說被學者接受,但目前還無法確定究竟是哪一種抗體,會影響胎兒的性分化。除此之外,我們還得提醒大家一點,就是至少有一半的男同志並沒有親哥哥,而這個準則也不適用於女同志,因此「親哥哥指標」仍然是無法解答所有性傾向的問題。


教養與性傾向

《霸王別姬》裡的小豆子,師傅要小豆子唱出「我本是女嬌娥,不是男兒郎」,一路唱錯的小豆子遭受責罰,最後只能將自己洗腦,打從心底放棄自己是男兒身,才能當個成功的旦角。在這樣的故事裡,教養、或說是後天環境,絕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讓小豆子認定了自己是女兒身。

曾有學者認為同性戀起源於童年受到了創傷、性虐待、男性去勢焦慮或是僅有母親管教等等原因。不過,其實大部分的同志並沒有受過精神創傷,也多是由異性戀父母養育長大;而且同性戀配偶撫育長大的孩子,多數還是異性戀。


同性戀是疾病嗎?需要治療嗎?

很多家長可能在小男孩只喜歡跟女生玩扮家家酒,或對運動毫不感興趣時,開始擔心起自己小孩的性向。但是讀到現在,你應該已經了解,同性戀是人類性傾向的一種正常類別,為人父母者並不需要過度擔心。更重要的是,早在二十多年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世界衛生組織都將同性戀由當時的疾病名冊移去。所以,同性戀不是一種疾病!

許多人基於宗教的緣故,將同性戀的存在視為一種罪惡,認為同性關係就是變態。這樣的想法衍生了不少「治療團體」和心理療法。然而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能夠顯示心理治療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性向。男同志經過五年心理治療後,幾乎沒有人改變性向,就算是有改變,也很難完全改變。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這種改變人性傾向的治療團體是「治療一種不存在的疾病」,不但沒有醫學意義,反而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形成嚴重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地政府,應提供正確的性向教育,以消除公眾對同性戀者的歧視與偏見。

確實,「愛男生」或「愛女生」,只是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異性戀並不是生物界裡唯一的標準答案,用盡心力去預測、改變個人的性傾向,並不會帶來好處。愛自己、做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


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

實體書:博客來

電子書:Readmoo遠傳e書城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腫痛就診,透過胸部影像檢查,意外發現肺部已纖維化。由於患者平時僅偶爾咳嗽,並未察覺異狀,導致延誤治療時機。」黃建中醫師表示,肺纖維化會讓肺部漸漸失去彈性,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衰竭,即使初期沒有顯著症狀,若患者具有肺纖維化高風險特性,應盡快進行第一次的肺功能檢查,依據檢查結果持續追蹤,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外科陳彥州醫師表示,「其實腰部曲線不是只跟體重有關呦。」 影響腰部曲線的主要因素包括腹部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腹部肌肉、骨骼結構。陳彥州醫師解釋,腹部皮下脂肪過多會影響腰線,使腰部曲線不明顯,有人會透過減重或抽脂手術來改善。內臟脂肪過多會使腹部膨脹,必須透過飲食調整與運動來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腰線。腹部肌肉的部分,有部分產後女性可能會出現腹直肌分離及筋膜鬆弛的問題,導致腰線不明顯,這類狀況可能需要透過腹直肌分離修復手術來改善。 若上述三項因素皆已改善,但腰線仍不明顯,則可能與肋骨骨架有關,而需要考慮透過肋骨雕塑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