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骨刺,大大疼痛?

by | 10 月 3, 2018

小小骨刺,大大疼痛?

最菜市場的病名

如果在街上隨便找一批路人,考考他們能夠說出幾種醫學病名,「長骨刺」肯定是名列前茅!

骨刺英文名叫「bone spur」,翻成中文恰如其分,台語唸法更是有氣勢。連八十老嬤來看診都常常會問:「醫生,我是不是生『咕起(骨刺台語)?』」 

不過呢,老實跟您說,長骨刺,生咕起,實在是醫生呼弄病人最好用的名詞!! 

為甚麼這麼說呢? 在好好為您解惑之前,先說明到底甚麼是「骨刺」。 


究竟甚麼是「骨刺」

當我們的關節承重受力不均衡時,身體為了增加接觸面積,減少受力處的壓力,便會在受力處產生骨質增生,產生原本不存在的骨質,便稱為「骨刺」。骨刺是關節退化的表象,就像老了以後會產生皺紋一樣,都是一種表象。 

骨刺和皺紋一樣暗示身體出現了一些變化,但「骨刺」十有八九都不會是疼痛的來源。事實上,如果抓100個年過五十的人來照脊椎和膝關節X光,要找到完全沒有骨刺的人只怕五個都難。但剩下95個有長骨刺的人其實會痛的沒幾個。 

唯有一種狀況下骨刺會造成疼痛,那就是骨刺太大坨去壓到神經,這就跟骨刺的位置很有關係。 

脊髓和神經根分別長在如圖示的地方,於是乎,除了這附近以外的骨刺基本上是不會造成影響的。 (如下圖)


反過來說,長在脊椎前側這麼大一坨骨刺基本上是不會有任何感覺的(如下圖)


怎麼分辨骨刺到底是不是痛源呢? 當骨刺要成為痛源,他必須符合兩大要素: 

1. 位置長在神經孔(神經根走出來的地方)正旁邊,影像要明顯看到神經孔有狹窄的現象。 

2. 因為是壓到神經造成的疼痛,所以疼痛的模式必須要有神經根壓迫的典型症狀:伴隨麻、冷熱異常、刺痛、範圍很大延伸到四肢且和神經支配的區域相符合、通常不易很清楚的定位痛點、沒有明顯壓痛等。 

時常在門診遇到一些病患(超級多),述說很多人跟他說他生「咕起」,於是一直擔心著要怎麼除掉。然而這些病患只有局部下背痛,沒有到四肢,沒有麻,不符合神經支配範圍,明顯不像是骨刺壓迫神經的疼痛。於是門診時得再花一番力氣向病患解釋這些骨刺都不是疼痛的來源,真正的疼痛來源可能是骨盆歪斜、骨盆前傾、筋膜張力不平衡等等,我們不需要也不能期待經過治療後這些骨刺會變不見。 

當然,對於膝關節而言,因為骨刺生長的地方幾乎不可能壓到週邊的神經。所以說您長骨刺卡會痛的說法完全就是標準的迷糊仗!我們一樣不需要也不能期待經過治療後這些骨刺會變不見,因為它們就跟皺紋一樣根本不是痛源啊! 

許多醫師為了省時間,簡單的拋下一句,「啊你這個生骨刺當然會痛啊」。殊不知這樣的說法卻誤導了一般民眾,讓病患覺得就是骨刺在作怪,不減重不練核心肌群不改變生活習慣,只覺得反正骨刺不會消掉也沒救了,不做治療不做訓練只放著讓它更加退化 。本來不用手術的放到後來也得手術了。 

『骨刺』這個名詞就是這麼魔力。原因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民眾不管多大年紀多少都有聽過這個名詞,卻對它一知半解。所謂一知半解最危險,因為人在聽到自己聽過的名詞時會不自覺地特別關注,而一廂情願地認定『骨刺』就是整個問題的所在。 

更甚者還有聽過不斷嘗試各種民俗療法就為了把『骨刺』拿掉!(真的有騙徒說可以靠推拿就把骨刺給取出!他還會在身上搓出一些粉狀物讓你信以為真! 筆者覺得這實在是太驚奇了,骨刺是像你家牆壁水泥那麼硬的東西呢,要是那個騙徒可以隔著三公分厚的豬肉用手把牆壁摳出一個角來我就信,我把所有的病患都介紹給他!) 

希望聰明的您,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如果有醫生告訴您脊椎長了骨刺『咕起』,可以再仔細想想您的症狀是否符合前面所述壓到神經產生疼痛的兩大要素。若沒有,請不要再把所有罪名都推給骨刺,請再找醫師幫您仔細評估脊椎排列、骨盆角度、筋膜張力、甚至有沒有感染或一些自體免疫疾病的可能等等。好的治療唯有正確的診斷、適當的衛教、病患的配合改變習慣及訓練,才有可能降低疼痛、延緩退化的發生。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對策,標靶藥物合併免疫療法顯著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對策,標靶藥物合併免疫療法顯著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歲女性,確定診斷時已經是轉移性腎細胞癌,右側腎細胞癌合併巨大淋巴結轉移,淋巴結環繞整個下腔靜脈及局部侵犯腰大肌,且下肢因為靜脈壓迫而有水腫的情形,但是沒有其他遠端轉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任羅浩倫醫師表示,「因為沒有遠端轉移,利用手術完整切除對於病情控制有幫助,但是手術範圍太大,需要下腔靜脈及腰大肌切除合併血管重建,這可是至少一整天的多專科團隊手術才能達成的困難任務。而且手術後還必須面對潛在的術後出血,對側腎功能受損及神經損傷等風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