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搞懂解剖就好像擁有了「人體地圖」,不過要闖入人體進行侵入性治療之前還有個重大的關卡,「疼痛」。
一直到19世紀,醫學上仍沒有常規且有效的麻醉方式,因為無法解決手術疼痛的問題,外科其實是相當受限。過去,為了減輕疼痛,在手術開始前,病人會先吸鴉片或喝酒灌醉自己,喝到快昏死過去時,醫師便請出幾個彪形大漢壓住病人,接著用血淋淋的閃電刀法盡快迅速結束手術。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開刀,等於是活體解剖,醫師根本不可能在病人的嚎叫、掙扎下進行精細和長時間的外科手術。外科醫師被迫又快又狠地廝殺,而周遭民眾評斷外科醫師的好壞,常常也是由「開刀速度的快慢」來判定。
曾有一位著名的外科醫師李斯頓截肢手術做得超快,從下刀到縫完傷口可能只要驚人的兩分半鐘!但是,這種認為「速度才是王道」的做法,曾讓李斯頓醫師在截肢手術中把助手的手指頭一併切落,該位病患和助手後來均因為感染引發敗血症而過世。另外,由於手術畫面太過血腥震懾,甚至導致一位看台上觀眾昏厥死亡。這場「一人手術、三人死亡」的手術,死亡率高達到300%,在歷史上可說是絕無僅有。
這種「生人活宰」的手術是19世紀前所有病患的惡夢。
首宗成功的全身麻醉手術
目前可靠的歷史紀錄裡,第一位成功使用全身麻醉方法進行手術的,是一位日本醫師華岡青洲。華岡青洲深受漢醫影響,一心想要調製出傳說中的華陀麻沸散。他從1785年開始嘗試調製麻醉藥,在動物實驗成功之後,便以自己的母親及妻子作人體試驗,最後終於做出用六種藥草組成的「通仙散」口服麻醉劑。
在1804年,華岡青洲用「通仙散」替一位乳癌患者實行了第一宗全身麻醉的乳癌切除手術。「通仙散」的麻醉效果讓手術中的患者毫無知覺,因而在日本造成轟動。
只要看過當年切除乳癌的方法,就更能體會華岡青洲所達成的重大成就。乳癌屬於較表層的腫瘤,可以由外觀發現,所以人類自然會嘗試藉由手術來切除乳癌,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器械及手術方式。不過,在沒有麻醉的狀態之下進行乳房切除,實在是無比駭人的畫面。從圖中我們可以見到專門為乳房切除所設計的器械,醫師用兩個半圓的鐵環將乳房束緊,然後迅速旋轉半圓形的刀片,就能像斷頭台一樣把乳房劈下來。只要刀片夠鋒利,應該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切除。切除乳房之後,偌大的傷口當然會血如泉湧,於是接下來的步驟就是用炙熱的鐵器燒灼傷口來控制出血。伴隨而來的劇烈疼痛,教人無法想像。
在麻醉藥的協助之下,華岡青洲得以克服許多外科的困境,也培養出許多著名的外科醫師,更獲得「醫聖」的稱號。「通仙散」的運用是人類麻醉史上的重大成就,不過當時日本幕府抱持著鎖國政策,所以華岡青洲的發現便沒有辦法向外傳播,進而影響其他的文明。
從狂歡派對到手術房
隨著化學知識的進步,歐美的科學家們逐漸放棄研究草藥,相繼探討各種新發現的氣體,希望可以找到特殊的療效,諸如乙醚和笑氣的功效漸漸流傳開來。1830年代末期流行起「乙醚趴」或「笑氣趴」這樣的派對,主辦人大多是研究生,因為他們可以從實驗室取得「貨源」。吸入這些氣體可以讓人變得「很嗨」,且會做出許多令人發噱的行為,狀況類似今天的「搖頭趴」。
這類「吸藥趴」除了在研究生間流傳、嬉鬧之外,也有人看準這些氣體的「娛樂價值」,甚至推出供大眾入場體驗的「笑氣秀」,邀請台下的志願者上前體驗。這些上台當實驗品的志願者在吸入笑氣後,都會笑個不停,手舞足蹈,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而做出許多笑掉觀眾大牙的糗事。
1844年,有位牙醫師名叫魏爾斯,和朋友一起去參加「笑氣秀」,他見到吸完笑氣的朋友回座後,腳上不但受了傷,還大量出血,但朋友竟然絲毫不覺得疼痛。魏爾斯靈機一動,相信這個氣體絕對可做為拔牙時的麻醉藥。
於是魏爾斯便拿自己當實驗品,先用笑氣麻醉自己,再請牙醫同事為他拔除已蛀蝕的智齒。過程中魏爾斯的確舒舒服服,沒有揪心的牙痛。如獲至寶的魏爾斯便繼續利用笑氣麻醉替病患拔牙,過程都十分順利。
除了拔牙外,魏爾斯希望笑氣麻醉也能應用於一般手術,於是和外科醫師合作,打算在1845年於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手術廳公開表演,展示麻醉的效用。不過,因為當時的大學生們慣用笑氣來愚弄人和做蠢事,所以在聽到有牙醫師竟然想要用笑氣來輔助手術時,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抱著看好戲的心態,連當天預定主刀的外科醫師華倫本身,也對麻醉一事半信半疑。
到了手術當天,預定截肢的患者臨時怯場,不願接受手術。外科醫師華倫只好問在場觀看的醫學生們有沒有人需要拔牙。於是有個學生躺下來接受魏爾斯的笑氣麻醉,並進行拔牙。但是,可能在吸入的劑量上出了點差錯,使學生在接受拔牙時依舊感到疼痛而發出哀嚎,圍觀的醫學生開始起鬨,整個手術廳馬上陷入轟鬧,迴盪著「騙子!騙子!」的喊叫聲。
本來打算將笑氣麻醉公諸於世的魏爾斯,懊惱自己的失手,更無法忘懷手術廳裡的嘲諷與羞辱,因此決定放棄牙醫事業,遠走他鄉,轉行成為推銷員挨家挨戶地販賣肥皂等家庭用品。這個醫學上的重大突破,再度被埋沒。
那麼,到底是誰將麻醉成功地推向世界舞台呢?
登上世界的舞台
威廉‧莫頓醫師年輕時曾經在魏爾斯的牙醫診所打工學技術,兩人因此熟識。莫頓雖然目睹魏爾斯的挫敗,但莫頓還是相信這些吸入性氣體應該能夠成事。莫頓也曾經參加過「乙醚趴」,於是便拿乙醚在動物及自己身上進行麻醉實驗。
有天,一位牙痛的患者表示,願意接受任何方法來減緩拔牙時的痛楚。莫頓逮到機會,第一次在病患身上試驗乙醚麻醉的功效,結果非常順利,隔天這個成功的麻醉手術還上了報紙。麻省總醫院的外科醫師因此聯絡上莫頓,安排莫頓再度挑戰麻醉手術的公開表演。
這回,莫頓不希望讓人知道這個用於麻醉的氣體,其實就是大家拿來嬉鬧玩樂的乙醚,於是刻意搞神祕,在其中加入一些芳香劑以改變氣味,並重新命名為Letheon,以免醫學生們又有先入為主的歧見。
這場劃時代的手術發生於1846年,地點就在魏爾斯飽受羞辱的外科廳裡,主刀醫師依舊是哈佛醫學院第一任院長華倫,負責移除病患頸部的腫瘤。手術過程只有短短十分鐘,而病患全程都安靜地沉睡、不吭一聲。在沒有麻醉的年代,整個手術室經常都迴盪著病人淒厲的慘叫聲,因此這次手術的安靜平順,讓每個人都目瞪口呆。
莫頓醫師一戰成名,更改寫了外科歷史。這個手術殿堂目前仍保留於麻省總醫院,稱為「乙醚廳」。
藉由麻醉帶來無痛手術的消息,很快地就從美國散佈到歐洲各國,並在全世界的醫學界延燒,各地的醫師均瘋狂地討論著各種關於乙醚麻醉的細節。幾個月後,歐洲各國的醫師幾乎都開始嘗試利用乙醚麻醉來進行手術。
有了麻醉的協助,外科醫師終於可以優雅順暢地施行手術,甚至開始挑戰過去無法處理的疾病,醫學發展至此發生爆炸性的轉變。麻醉普及之後,外科以飛快的速度成長,許多的「世界第一例」紛紛出現,像是世界第一例心臟手術、第一例全胃切除、或第一例腦腫瘤切除手術,在19世紀後葉到20世紀初,醫學期刊裡大約有一半的論文都是屬於外科領域。曾經被視為屠夫的外科,於是主導了整個醫學的進步。
本文收錄於《玩命手術刀:外科史上的黑色幽默》商業周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