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聊天室】肝臟移植怎麼做?

by | 1 月 14, 2018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今天我們請到的是移植外科的周宗慶醫師。周醫師,我們請問一下,現在是不是做很多肝臟移植?

周宗慶醫師:是的。

劉育志醫師:大概是哪些狀況,我們會來做肝臟移植?

周宗慶醫師:目前台灣肝臟移植主要是運用在肝癌,大部分肝癌傳統治療必須要有好的肝功能,但事實上很多病人肝功能不好,沒辦法接受傳統的治療方式時,要考慮所謂的肝臟移植。另外一大類需肝臟移植的,是急性、猛爆性肝炎,或者本身有B型肝炎,但急性復發,這類病人就需要緊急換肝。還有一大類是小朋友,先天性代謝性的疾病,這類病人也是需要接受移植手術。過去以B肝、C肝為主,可是不管在西方國家或在台灣,酒精性肝炎及肥胖性的肝炎愈來愈多,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劉育志醫師:周醫師能不能跟大家講一下,整個肝臟移植的過程大概是什麼狀況?

周宗慶醫師:肝臟移植分成幾個步驟,第一個,跟腎臟移植不一樣,我們必須把病肝給拿掉才有空間把新的肝臟放進去。舊的肝臟拿掉事實上是這個手術最困難的一部分,各位知道肝硬化的病人都會有所謂出血的傾向,因為凝血功能的不足,所以把這個舊的肝臟拿掉對我們是最挑戰性的步驟,接下來再把新的肝臟種上去即可。

劉育志醫師:肝臟在移植的時候,需要接的血管和其他東西是不是多很多?

周宗慶醫師:對,而且它的位置相在我們體內算是比較深的位置。我們首先要接所謂的「出口」,肝靜脈或者是下腔靜脈,必須要把血液回流重建。接下來是門靜脈的重建,一旦肝靜脈和門靜脈重建好了之後,我們就會把血流回給肝臟,這時候新的肝臟就開始工作。接下來就剩下兩個比較細小的結構需要做吻合,一個是肝動脈,另外一個是膽道。

劉育志醫師:所以這樣整個接起來,手術時間大概會多長?

周宗慶醫師:有分簡單和困難,簡單大概六到八個小時,困難的話有時候甚至需要一天的時間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決定於受贈者本身身體的狀況,之前有沒有開過刀等等的情況都會改變手術的進程。

劉育志醫師:如果是沾黏或是出血很嚴重,整個手術時間會拉很長。像你剛剛有講到說移植的肝臟在門靜脈接通之後,就可以開始運作。

周宗慶醫師:是,我們把血流還給新的肝臟,這時候肝臟就會呈現紅色,一般來講,膽汁就會在幾分鐘之內開始慢慢製造,放一塊紗布在上面,就看到金黃色的膽汁已經產生,抽血也可以看到乳酸的堆積慢慢下降。

劉育志醫師:所以效果會很明顯,術後幾天肝功能就會回復到蠻正常的狀態。

周宗慶醫師:是的。

劉育志醫師:肝臟移植術後我們大概要注意哪些事情?

周宗慶醫師:肝臟移植相對於腎臟移植來講,比較不容易有排斥狀況,所以事實上肝臟移植術後最重要的是一些手術的問題,包括一些吻合處有沒有滲漏、有沒有狹窄,這些都是我們要比較注意的地方。其實最大的問題術後大概都是以流血為主,通常需要這個新的肝臟凝血功能逐漸產生之後,流血情況才會慢慢改善。

劉育志醫師:在移植肝臟和移植腎臟其實他們需要注意的東西差蠻多的。

周宗慶醫師:是有點不大一樣,一個比較像外科的議題,一個比較像內科議題。

劉育志醫師:感謝周宗慶醫師來跟我們談肝臟移植,我們下次再見!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