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聊天室】什麼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by | 1 月 19, 2018


白映俞醫師:大家好,我們今天很高興邀請到心臟血管外科的阮俊能醫師。我們想要來請教一下什麼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阮俊能醫師:冠狀動脈的繞道手術淺白地說,就是搭一座新的橋,繞過阻塞的地方。繞道呢,當然是要找一條新的血管把它繞過去。

白映俞醫師:我們來講一下,為什麼需要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阮俊能醫師:我們心臟需要很多的氧氣,因為心臟每天要不斷地做工,這個氧氣的來源,就是從冠狀動脈來的,它就像水管一樣運送很多氧氣、養分到心臟的肌肉細胞。如果冠狀動脈有狹窄了,當然氧氣就不夠,心臟就沒辦法正常的做工。

白映俞醫師:這時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肌梗塞」或者是「狹心症」這樣的情況。就是冠狀動脈血管是阻塞的,所以在緊急處置方法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白映俞醫師:可不可以請阮醫師來跟我們講一下,這個手術的過程大概是怎樣進行?

阮俊能醫師:手術的過程,一般來講,手術的時間會在大概六到八小時,當然也要看醫師的經驗等等,由醫師來做最後的說明決定才知道時間。手術的方式,大部分我們最常用的是取腿部的靜脈,腿部的靜脈有一條很長,可以拿來接心臟,還有我們的胸部也有動脈,叫做內乳動脈,也可以來做繞道手術,作為一個新的血管供應心臟血流。還有一些醫學中心他們是用手,手也有動脈,我們手的動脈有兩條,所以拿出其中一條來做繞道手術。外科醫師有可能是讓心臟在跳動之下,把新的血管縫到冠狀動脈上面。

白映俞醫師:是在心臟跳動的狀況之下?

阮俊能醫師:可以跳動,或者用傳統的,我們叫做「體外循環機」讓心臟暫時停止,然後就做繞道手術,兩種方式都可以

白映俞醫師:冠狀動脈如果狹窄的時候,我們會拿身體別處的靜脈或動脈來繞過這個冠狀動脈狹窄的地方,這條新接上去繞道的血管,還會不會再重新阻塞呢?

阮俊能醫師:是啊!有可能。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雖然有了新的血管,其實跟人家說的,放支架也是一樣,生活的調適還是很重要。這個血管就跟車子的零件一樣,我們車子的零件如果說壞掉了,換了新的零件還是要保養。這個血管,如果說生活還是一樣,抽菸繼續抽,一樣是吃很多油的飲食,一樣吃很鹹,飲食沒有控制好,冠狀動脈還是有可能會再狹窄。

白映俞醫師:所以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後,還是要記得戒菸、控制飲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

阮俊能醫師:這些很重要!

白映俞醫師:今天很謝謝阮俊能醫師來跟我們講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我們下次再見!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