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有第二型糖尿病,會遺傳給我嗎?

by | 10 月 16, 2017


55歲的張老師和先生都有第二型糖尿病,他們的兩個兒子,未滿 30歲的大張與小張,一起來門診測血糖:「王醫師,我爸媽都有糖尿病,我們的血糖是不是也會出問題?」

這是很多主動來門診驗血糖的朋友心目中的共同疑問。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個角度問…我有糖尿病,我的孩子將來會得到糖尿病嗎?


有家族史的人,糖尿病的罹病率較高

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親人(父母 /祖父母或兄弟姐妹)如果有糖尿病,您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這個數字有點抽象,我們更進一步地來看:

● 若父親或母親有糖尿病,後代有 40%的機會罹患糖尿病。

● 若父親和母親有糖尿病,後代有 70%的機會罹患糖尿病。


在醫學上,常透過雙胞胎的罹病率來了解基因的影響力。假如雙胞胎一人有糖尿病,另一人也得到糖尿病的機率呢?

● 同卵雙胞胎,另一人也得到糖尿病的機率:70% 
● 異卵雙胞胎,另一人也得到糖尿病的機率:30%


勇敢面對家族史,讓它成為生活習慣的保護因子

上述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家族史是糖尿病罹病的危險因子,但家族史也可能是我們生活的正能量。

美國有研究發現,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的病友,更願意接受生活型態的改變。

這項研究針對 4,345位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七成糖尿病友有家族史。家族史雖然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但正因為知道有家族史,他們更願意接受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與運動。

曾有病友告訴我:「因為得了糖尿病,家人與我更懂得怎麼吃得健康,活得健康。」家族史是個兩面刃,知道他的存在並且面對他,反而變成我們生活習慣的保護因子。


翻遍人類基因,仍找不到糖尿病的決定性基因

糖尿病的成因相當複雜,部分是遺傳來的,部分由環境造成。但科學家目前還找不到決定性的單一基因。

2011年瑞典團隊整理了與糖尿病相關的基因研究,發現有意義的基因超過 40個。將所有基因納入分析,用以預測糖尿病發生率,準確度有 74%。

然而,爸爸媽媽都有糖尿病,光靠家族史的預度準確度就有 70%了呀,做了這麼多基因的研究準確度仍無法大幅提升!

中研院一年多前發表了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研究,從 65萬個基因位置找到 41個與糖尿病相關的基因。用基因位置比對來預測糖尿病,準確率一樣也是七成。

糖尿病的致病機轉仍未明朗,我們只看到基因的影子,確找不到真正的兇手,難以應用在臨床病人的照顧。


既然無法掌握基因,就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它

就算是染色體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另一位得病的機率也不是百分之百。那麼我們就好好掌握那三成。只要自己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要定期篩檢的重要性,就算哪天得到糖尿病,也知道怎麼控制不會迷失方向。


張家兄弟的檢驗結果

回到剛剛張家兄弟檢測的結果。大張的空腹血糖 86 mg/dL,小於 100安全過關;小張空腹血糖 152mg/dL,大於 126。雖然是兄弟,但檢驗結果兩樣情。

我們正在做進一步檢查,小張極有可能已經是糖尿病友了。


請記得,糖尿病不是絕症

近視了,戴眼鏡就看得清楚;血糖太高,降下來併發症就少了。(糖尿病這樣控制,腎臟最健康

近年血糖的治療有長足進步,只要您堅定的想控制好,醫療團隊有很多武器可以幫助你達標。


寫在最後的提醒,也是最重要的事

1.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成年後您應該接受糖尿病的篩檢。(高血糖的前奏 – 糖尿病前期

2. 我們無法改變糖尿病的家族史,但可以調整生活習慣。

3. 糖尿病需要矯正而不是絕症。

4. 複習:家人有糖尿病,我得到糖尿病的機率如下:

● 若父親或母親有糖尿病,後代有 40%的機會罹患糖尿病。

● 若父親和母親有糖尿病,後代有 70%的機會罹患糖尿病。

● 同卵雙胞胎,另一人也得到糖尿病的機率:70% 

● 異卵雙胞胎,另一人也得到糖尿病的機率:30%



原文連結

參考資料:
1. Emma Ahlqvist, et al. Genetics of Type 2 Diabetes. Clinical Chemistry 57:2 241–254 (2011)
2. Susan Hariri, PhD, et al. Family history of type 2 diabetes: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tool for prevention? Genet Med 2006:8(2):102–108.
3. James B. Meigs, et al. Parental Trans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Diabetes, VOL. 49, December 2000.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骨折手術要提防感染、骨髓炎,傷口併發症的成因與對策,骨科醫師圖文解析

骨折手術要提防感染、骨髓炎,傷口併發症的成因與對策,骨科醫師圖文解析

「骨科手術的傷口很怕感染,如果感染無法控制,便得將植入物、人工關節移除,然後需要長時間的換藥,等到感染改善後再想辦法關閉傷口,往往需要3至6個月以上。」呂憲宗醫師指出,「為了降低傷口併發症的風險,可以多管齊下,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避免手術低體溫、使用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等,讓傷口順利癒合,能夠減輕患者與家屬的壓力,也能避免許多衍生的醫療花費。」

十分鐘運動–四足跪姿練髖部肌力,附伸展

十分鐘運動–四足跪姿練髖部肌力,附伸展

想要改變髖部僵硬、常常髖部痛,請試著增加髖部的活動度與肌力。活動度是我們身體可用的活動範圍,也是運動能力的基礎。你需要有足夠的髖部活動度,才能讓髖部關節好好運作,增加對髖部的控制力,讓活動上協調、順利。

提升高風險早期HER2乳癌治癒率:ADC治療藥物助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 健保給付條件 專科醫師五大QA解析

提升高風險早期HER2乳癌治癒率:ADC治療藥物助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 健保給付條件 專科醫師五大QA解析

「30多歲的陳女士意外發現乳房內有3公分腫瘤並已轉移至淋巴結,確診為早期HER2陽性乳癌。」戴明燊醫師建議標準治療方式應先接受化療加HER2標靶藥物的術前輔助治療,再進行手術切除。手術後,雖然患者乳房的腫瘤完全消失,但在淋巴結中仍發現兩顆殘存癌細胞。戴明燊醫師強調:「對這位患者來說,術後輔助治療至關重要,這也是她唯一的治癒機會。必須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來清除殘存的癌細胞,防止復發,避免病情惡化至乳癌晚期。」

快速緩解疼痛、清除膿疱!新型生物製劑提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成效,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快速緩解疼痛、清除膿疱!新型生物製劑提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成效,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年輕女性,從小就診斷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反覆發作過好幾次。」曾涵琪醫師表示,「每次急性發作時,患者全身會冒出大量膿疱,伴隨發燒、劇烈疼痛、且癢得很厲害,苦不堪言。由於皮膚會持續流出膿水,患者經常需要住院治療,無法上班。為了遮蓋遍布全身的膿疱,患者都只能穿著長袖,也不敢外出。」由於這位病患在接受基因檢測後,確認具有IL36RN基因突變,所以有機會改採用針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致病機轉IL-36的新型生物製劑。接受治療後,患者的疼痛、搔癢快速緩解,大約一週後膿疱便幾乎清除,能夠較快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帶給患者很大的幫助。

不傷腰背,不再無感的核心訓練

不傷腰背,不再無感的核心訓練

利用短短十分鐘,躺在地墊上練習核心。穩定核心軀幹後,走路、跑步的速度都能更快更俐落,練習球類或其他運動也能更快上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