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戲成癮怎麼辦?

by | 4 月 8, 2017



友人的兒子考上第一志願高中後,開始沉迷線上遊戲,愈玩愈不可自拔,甚至熬夜玩到半夜兩三點。精神狀態與成績大幅下降。家長相當緊張,要求改善,但孩子拒絕,且表示不給玩,就離家去網咖,看爸媽要選哪一種!?


遇到這種狀況,該怎麼辦?帶小孩看醫生,因為算是「網路成癮」了吧但是,孩子不肯配合的,打罵都不動了,能架得去看醫生再者,這難道有「藥」可以醫嗎?


吞顆藥就可以搞定的話,那就太輕鬆了。實際上,目前恐怕沒有這種好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癮也是如此 - 有動機,有回饋,獲得滿足,缺乏更有吸引力的事物轉移,於是反覆為之;久而久之成為習慣,不做就不舒服,到後來,做了不見得是為了「舒服」,而為了「避免不舒服」罷了


所以,並沒有那種讓孩子吞下去,孩子就會專心唸書,不再上網玩遊戲的藥物。處理網路成癮,甚至所有的成癮,都必須要了解當事者的身心狀態。




他想要什麼?


首先,孩子在遊戲裡面得到了甚麼他想要的,卻在現實世界中沒有的例如:努力之後,立即有高分回饋,但唸書又累又苦,成績卻不盡理想在網路上可以組隊,有戰友,可以展現自己,又有社群聊天支持,但在學校難以拓展人際關係,缺乏要好朋友甚至,同儕們是約在網路上會合的,不上網赴戰就連朋友都沒有了。這是需要父母去深入了解的。不了解「動機」,就無法制定對策去化解網路對子女的高吸引力。


青少年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思考,像「你就專心唸書,其他的不要想」的威權說法,只要無法讓他們心服且認同,就休想他們會甘心照辦。至於如何說服子女唸書對他們比上網更有益,如何教到現實中的好友,不再依靠網友,就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如何改變慣性行為


親子能達成共識之後,就是「改變核心習慣」-建立新的良好習慣,取代舊有不好的習慣。先將沉迷網路遊戲拆為「提示」、「慣性行為」、「獎酬」*三部份來分析


「提示」為回到家後,不想辛苦唸書,又想找樂子。


「慣性行為」就是打開電腦連網,接上熟悉的網站開始上手的遊戲。


「獎酬」看著級數一直往上,充滿成就感,欲罷不能。


孩子希望的是想要將轉化上學的緊繃情緒,輕鬆一下嗎那回到家,吃完晚飯後,不是立刻進房間,而是騎自行車出去晃半個小時,順便做景物觀察攝影。「獎酬」是回家跟家人分享作品,接受稱讚。只要一旦想放鬆,改掉打開電腦連網的慣性動作,改以帶著相機騎上單車,久而久之,養成新的習慣,避免掉不良的後果。當然,每個人的「提示」與「獎酬」都不一樣,需要親子雙方共同討論來找出,確認知後,想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良好「慣性行為」(例如騎車攝影,取代原有不良「慣性行為」長時間網路遊戲


如果不養成新的良好習慣,人們往往會有意無意地重複原有的不良習慣。就像明知垃圾食物不好,急忙之中還是抓了餅乾,點了速食果腹的。孩子一旦煩悶無聊,又沒有其他方案,伸手去按電腦開關自是意料中事。


另外,父母可以製造慣性行為的「壁壘」或「可近性」,例如將家裡的網路退租。是的,全家沒網路,不僅你沒有,我也沒有,大家都公平。但父母可以保留手機上網,以利需要網路查詢各種資料,或分享熱點給電腦,提供子女做作業時參考。如果爸媽自己迷著看韓劇、影集,盯股市、看網路小說、玩FB…,卻出一張嘴,揮手叫小孩進房間唸書,將是最壞的身教。「可近性」方面,像是把腳踏車,跑步機…放在家中顯眼處,不看到都難,無聊時就可以立刻使用。


最後,事情處理起來一定不像看篇文章那麼簡單,執行起來絕對相當費力,恐怕也曠日費時,家長請要有心理準備。重點是,當年才剛「轉大人」的時候,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呢應該是好好講清楚,分析,讓我們了解後,給我們做決定,然後自己負責吧一個小孩能到網路成癮,恐怕全家的結構都出了問題,需要好好面對、調整。或許,危機就是轉機。


*參考書目: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作者: Charles Duhigg,大塊文化。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運動有許多好處,就曾有研究說,運動能幫助降低200種以上的疾病風險。無論為了你的心臟、血壓、腰圍、脂肪肝,運動都是必要的。甚至對於維持大腦運作與思考清晰,運動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我們進入高齡社會後,沒人希望自己是在中老年時被慢性病纏身,運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言喻。...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合室外運動時,你可以在家做做舒活筋骨的有氧伸展,確保大關節都有適當的活動度。每天練習也非常適合,無論你用此作為一天的開始或結束,都能讓身體感覺更棒!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70多歲女士,因為在家裡昏厥而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建議動手術治療。」陳紹緯教授表示,「因為患者有多種慢性病,身體狀況較差,家屬相當擔心手術伴隨的風險。」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利用導管置放生物組織人工瓣膜取代硬化狹窄的主動脈瓣。陳紹緯教授說,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失血量較少、術後疼痛較少,幫助患者較快恢復,並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