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說話,難道是自閉症?

by | 4 月 6, 2017



我的小孩在班上都不講話耶,難道是自閉症?


自閉不等於自我封閉,但患者的確容易因社交互動技巧不佳、特殊固執性在團體生活中適應困難,而孤立於外。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發行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自閉症患者有兩大主要表現:


一、是社交溝通困難、不擅互動。日常生活中與人互動所需的溝通技巧,包括眼神交流、肢體動作、手勢、表情、對他人情緒及想法的理解、及言語中表達的意涵,對患者來說都是相當複雜的。常搞不清楚社會規範、人情世故、潛規則,被誤會為怪胎、白目、自我中心、難相處。    


二、是重複、狹隘侷限性的興趣、行為和喜好。患者會對自己特殊偏好的興趣過度沈迷執著,而忽略其他東西。生活習慣及行為固執,在遇到變化時難以適應,即使影響到生活便利性或其他活動安排,仍依然故我堅持己見。有時會出現旁人難以理解的,儀式化的行為動作。此外,患者在感官刺激如視覺、聽覺、觸覺的接收,容易過度敏感或無感,及有感覺統合的困難。




聽說天才有很多都是自閉症?


自閉症和智能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關連性。有些絕頂聰明的例子,有些一般,但約有七成會合併智能不足。患者的認知表現隨著年齡增長有可能會變化。他們在數字、空間建構能力、時間概念、記憶力的表現相對是突出的,然而在語言理解、類同觀念、執行功能上較弱。歷史上的確有很多名人被懷疑有自閉症,如愛因斯坦、牛頓等。




是不是因為小時候媽媽很少跟孩子說話,他才會變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大腦的發展疾患。這是天生的,病因包括遺傳、染色體異常的共病、腦傷等多重因素,造成心智化能力不佳,難以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心理狀態。早年因生理研究闕如,基因、影像及神經發展功能障礙等相關證據都是近年才有研究發表。而上個世紀50~60年代盛行的「冰箱父母」理論,認為自閉症是因為父母對子女冷漠、不關心、缺乏互動而形成的,這種責備的氛圍在現今文化輿論中也還很常見。這也使很多父母蒙受很多不必要的指責和自責。事實上,父母的教養方式並不會導致自閉症!




自閉症能治療嗎?


自閉症能夠治療。目前有許多患者在兩三歲前,即因語言發展慢、社會互動性弱、或重複特異性的行為,被懷疑有自閉症傾向而接受評估。早期鑑識、早期介入,把握腦部神經發展及行為形塑的黃金期間是相當重要的!


自閉症的特質會持續到成人,治療目標會因應不同年齡需求及個別發展狀況而隨之調整。治療以行為治療為主,如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地板時間,都是常用的治療模式。治療目的在於,提升患者的社會溝通技巧能力、調整固著性及怪異行為、增加因應變化的彈性度,以改善適應能力,並避免因自閉特質干擾學習及各方面發展。而了解患者行為背後的原因、提供合宜的情緒調節及衝動控制技巧亦為治療重點。自閉症的常見合併症狀,如衝動、注意力不足、焦慮憂鬱等,若程度顯著,可考慮藥物協助。隨著年齡增長,患者在人際關係、學業或求職方面若有困擾,亦可搭配心理諮商、特教輔導資源介入、及就業輔導等。常見表現優異者從事包括電腦程式設計、工程設計、繪圖、音樂、機械維修等職業。


雖然父母的教養方式並不會造成自閉症;然而,父母的教養技巧、涵容、及陪伴,卻能改變影響患者的生活方式,所以,會邀請家庭成員積極參與療育、成為協同治療者,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給予行為上的調適,與心理上的支持,必要時協助與旁人的溝通。


自閉症患者的成長過程,常因為不被瞭解、社交技巧不佳、特異性的興趣行為、同理心弱,難融入社會大眾,而充滿挫折。然而,他們亦有很多相當的優點,包括對興趣喜好的堅持度與專注、真誠、記性好等等。對患者而言,若優勢能被發掘並發展,能被尊重接納,而非一昧的被放大弱點、被要求矯正改變,人生將會大不同!




亞斯伯格症是什麼?


依據過去的疾病診斷方式,亞斯伯格症的患者有正常的智能、沒有明顯語言發展障礙,但仍有社交互動溝通困難及重複侷限性的興趣行為。和自閉症常被混用。由於自閉症的表現差異性相當大,目前改以「自閉症光譜」統稱之。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