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會一頭埋入胸腔外科的世界,再苦再難依然樂此不疲?這故事的源頭,還是從氣胸這疾病開始。
(想看影音解說版本,請點:氣胸)
肺臟是人體負責氣體交換的器官,摸起來像海綿一樣,卻又可因為充滿氣體而膨脹。
肺臟由胸壁保護,正常情形下,肺臟緊貼胸壁,就像是玻璃罐裡有只充滿氣的海綿。
萬一肺臟破了個洞,空氣便一溜煙地從肺裡頭跑到肺外頭,除非保護肺臟的胸壁也被捅了個洞,否則這些溜到肺外頭的空氣還是會待在胸壁裡,不過卻是反過頭來影響肺的膨脹。
這就是氣胸。但肺為什麼會破掉?
年輕人的氣胸,特別好發於高瘦男性,偶爾也見於女性;原因在於肺臟在發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結構脆弱且位於肺表面的囊泡。這些囊泡可大可小,也可多可少;小的破了不打緊,大的容易反覆破掉,造成氣胸復發,或造成大量氣胸,甚至可嚴重到壓扁了肺臟心臟與大血管,影響血液循環而造成休克,亦即「張力性氣胸」。這場景在日劇「醫龍」出現過,當然舖了這梗就是為了讓帥氣主角上場,輕鬆地用原子筆桿釋放胸壁裡因大量氣胸累積的壓力。
另一氣胸好發族群,是抽菸的人;香菸裏頭許多物質進入肺臟後會引起發炎,破壞肺臟彈性纖維,漸漸地海綿越來越空洞,於是形成許多大而無當的囊泡,也稱為肺氣腫。這些囊泡不具氣體交換功能,也容易破裂形成氣胸。
走筆至此,其實大家不難了解,不管先天後天,抽煙不抽煙,只要肺出了問題破了個洞,就會出現氣胸。
該如何治療?
第一步當然是將影響肺膨脹的空氣,自胸壁裏頭引流出來,這事兒擺根胸管自可解決;但釜底抽薪之道,還是在於處理肺臟的問題,這部分則多可以胸腔鏡手術達成目標。萬一肺臟壞得體無完膚,就必須考慮肺臟移植。
於是筆者再度想起大五那一年,親人因為反覆氣胸造成出血而休克然後進行手術,我卻是像是個外強中乾的習武之人,以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卻完全派不上用場。
一般而言自發性氣胸手術時機在於復發;氣胸復發多代表肺臟有較大或較多的囊泡,整體而言,發生過一次氣胸之後,約有四成機會於同側再發。當然,不論同側復發或對側復發,均為手術適應症。
台灣胸腔鏡手術大約在2007年開始蓬勃發展,至今技術純熟,得以小小的傷口處理胸腔裡頭各式各樣疾病。氣胸手術不外乎兩個步驟,一是辨認並切除結構脆弱的囊泡,二是將病灶處肋膜(註)以藥物黏在一起,謂之肋膜沾黏。對於年輕患者的自發性氣胸,手術並不會影響肺功能,術後再發機率一般約百分之五左右。
至於抽煙造成的氣胸呢?因為香煙影響整個肺臟,手術切除範圍通常更廣,並佐以更徹底的肋膜沾黏,才能有效防止氣胸復發;萬一哪天不幸長出了肺癌,手術風險可能因為氣胸手術而大幅提高,甚至連手術的機會也沒。
當年親人的氣胸,因為多次隱性復發形成沾黏,最後導致病況危急的氣血胸;所幸及時就醫並接受手術,總算順利康復。
呼吸不需力氣,也因此許多人忘記肺臟健康有多麼珍貴;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大家對於氣胸正確的認識,也提醒抽菸的朋友們,盡快戒菸。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