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這樣不叫便秘那怎樣才叫便秘?!

by | 3 月 21, 2017



便秘的定義


在談便祕之前,我先講兩個門診遇到的情況給大家聽。第一個是著急的新手爸媽常問的寶寶腸胃問題:「我小孩一個多月大,七天才大一次便!該怎麼辦?」,第二個則是我自己的朋友遇到的狀況:「我五歲大的小孩常常大水便在褲子上,止瀉藥怎麼吃都不會好。」大家猜猜看哪個才是真正便秘的小孩呢?




懷疑家中小孩有便秘的爸爸媽媽,我先簡化文獻上的診斷方法,列成表格給大家參考。由此可見,儘管一個多月大的寶寶七天才大一次便,但是糞便是軟的,排便時用力就可以大出來,並沒有伴隨疼痛造成的哭鬧,其實不算是便秘;反而是看似解水便的小朋友,可能是嚴重便秘所造成的大便失禁。




便秘的成因


形成便秘的原因其實很多,舉凡嬰兒配方奶的更換、感冒及身體不適、開始學習使用馬桶、對公共廁所的畏懼、飲食中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運動量不足,甚至如先天性巨結腸症等疾病,都是可能的原因。


一旦硬便開始產生,小朋友就很有可能進入圖中的惡性循環,導致嚴重的便秘。爸爸媽媽需要觀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及早發現並給予介入治療,避免產生難以處理的併發症,如大小便失禁、食慾不振、泌尿道感染等,有的小朋友甚至會因為便秘,影響到原本正常的生活作息或社交生活。




此外,有少部分的便秘是由特殊或是遺傳性疾病造成的,往往需要針對其潛在的疾病進行治療,便秘才會改善。上面的表格整理了一些危險訊號,如果家裡的小朋友,有便秘並伴隨其中任何一個症狀,代表背後非常可能有特殊的疾病,一定要馬上就醫!




常見的誤會


誤會一:是在用力大便,還是用力憋住大便?
如果你的小孩常常有以下動作:表情猙獰、踮腳站著或走路、身體微向前彎、兩側膝蓋向內靠攏或交叉,這代表小孩在用力憋住大便,進入便秘的惡性循環,絕對不要誤以為是糞便太硬,小孩在努力大便或是肚子痛喔!


誤會二:是大水便,還是大便失禁?
當小朋友便秘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腸子因為累積了大量硬便而阻塞嚴重,此時新產生的大便含水量較多,在阻塞壓力大的情況下,含水量多的大便沿著硬便間的縫隙流出,因而造成像拉肚子的假象。千萬不要以為是拉肚子又給小朋友服用止瀉藥,這樣便秘的狀況會更嚴重喔!




便秘的治療


便秘的治療,必須根據造成便秘的原因,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向才會有效。如果是懷疑特殊疾病造成的,請爸爸媽媽帶小朋友盡快就醫,如果便秘症狀不嚴重,可以先依下面的方式,試試看能不能改善小朋友的症狀。




治療一:給予均衡的飲食習慣


多攝取富含纖維及益生質的食物,如全麥麵包、糙米、高纖餅乾、豆類、蔬菜類、柑橘類、木瓜、水梨、葡萄、黑棗汁等(水果別打成果汁,纖維會被過濾掉)。


適當的補充水分,可以一天排尿 6~7 次為原則,再根據小朋友身體狀況做調整。


油脂是大便在腸道裡的潤滑劑,適量的攝取有助於排便,吃再多的纖維或喝再多的水,缺乏油脂的幫助一樣可能會造成便秘。




治療二: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


可鼓勵小孩在三餐飯後,練習在馬桶上坐著,每次約五分鐘,養成正常排便的習慣。


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


建議爸爸媽媽多用鼓勵與陪伴的方式,幫助小朋友漸漸養成良好的習慣,過度責罵或懲罰的壓力,往往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治療三:配合醫師的用藥計畫


再次強調,如果懷疑有特殊疾病造成的便秘,請帶小朋友盡快就醫。


如果小朋友已經出現肛裂、憋住大便、大便失禁等症狀,代表有一定的嚴重程度,此時醫師多會建議配合藥物治療,改善便秘的症狀與小朋友心理上的害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門診治療失敗的病人,常常是症狀開始改善,爸爸媽媽就急著停藥,或是沒有再回診接受評估,之後便秘復發往往更難處理。如果對於藥物治療有疑慮,建議先回診跟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再決定治療的方向。


便秘是一個令大人小孩都感到頭痛的情況,嚴重者甚至需要幾個月甚至數年的治療時間,才能恢復正常,但只要有耐心,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並接受治療,大多數孩子的症狀都會改善,笑容也會再次回到他們的臉上!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