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天敵 – 骨質疏鬆與骨折

by | 3 月 30, 2017



高血壓,高血糖跟高血脂等三高疾病,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導致心血管問題的三大殺手。三高疾病普遍受到重視,也投注了相當多醫療資源在這上面,但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不見得每個老年人都會伴隨著三高疾病,但只要是老年人,遲早都會面臨骨質疏鬆 ; 而且,知道有骨質問題還是好的開始,更可怕的是,大多數的老人患有骨質疏鬆卻不自知!




如何預測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本身並不會無端骨折,必須要有額外的因素例如跌倒或外力撞擊等,才會造成骨折。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以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為黃金標準,且應測量腰椎或兩側髖骨,兩者都做更好 ; 若兩處都不能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之測定取代。

骨折能不能預測?答案是可以的!世界衛生組織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 ®, 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就是一個很實用的工具。FRAX ® 使用了年齡(此評估表主要是針對40到90歲的未曾接受治療族群,故年齡若小於40歲,則以40歲來計算,如大於90歲僅以90歲計算)、性別、體重(公斤)、身高(公分)、過去骨折史、父母髖骨骨折、吸菸、類固醇、類風濕性關節炎、續發性骨質疏鬆、每日飲用酒精3單位或以上、股骨頸骨密度(BMD)等共12項危險因子來推估未來十年的骨質疏鬆機率。


經由風險評估工具FRAX ®計算之後,未來10年的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或髖骨骨折風險,若分別超過 10%或 1.5%,屬於中度骨折風險;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超過 20%或髖骨骨折風險超過3%,則屬於高骨折風險,建議儘早尋求專業醫師評估(新陳代謝科,骨科,骨質疏鬆專科醫師等)。 




記住!補充鈣也要補充維生素D


近十年來骨質疏鬆藥物蓬勃發展,健保也有相對應的給付標準。但在使用這些骨鬆藥物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先補充足夠的鈣跟維他命D!若鈣跟維他命D的量補充不足,骨鬆藥物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1200毫克和維生素D3的量800~1000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IU)。針對年紀50歲以下成人,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每日應攝取400~800國際單位維生素D3。(註:若每日攝食鈣量超過1200~1500毫克,對身體並無更大益處,反會增加腎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

總結:骨質疏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毫無自知 ; 骨折一旦發生,通常已經為時已晚。年齡,跌倒和骨密度是骨折的三大危險因子,尤以脊椎體及髖部骨折最為嚴重!要如何對抗骨質疏鬆?適當的補充鈣跟維他命D,上了年紀就應檢查骨密度並評估骨折風險(尤其是停經後婦女); 若已經有骨質疏鬆,切記要預防跌倒,接受治療並定期追蹤骨質密度。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