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曾經在電視或電影裡看過急救的場景,劇情中通常是有人心跳停止,畫面中的心電圖變成了一條直線,然後醫護人員就會推著電擊器衝過來,將兩個電極板按在病人的胸口。「碰!」的一聲,病人會彈跳起來,再過不久即恢復心跳,悠悠轉醒。這樣的戲碼我們都很熟悉,也將它視為理所當然。可惜,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我們時常以為所謂的「電擊」是將能量「灌入心臟」使其恢復跳動,事實並非如此。對心臟施以電擊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矯正「心律不整」。
正常時候我們的心臟像幫浦一樣需要規律運轉才有辦法將血液送往全身,這是由竇房節發出的脈衝訊號所控制,讓心房與心室的肌肉能夠依序收縮,稱作「正常竇性心律」。當心律調控機制出問題的時候,心肌便失去該有的收縮節律,此即心律不整。由於心房與心室的收縮無法協調,心臟推送血液的效能就會大打折扣,讓患者的血壓變得不穩定,甚至休克死亡。
施予電擊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用電流中斷錯亂的電性脈衝,讓心臟有機會回復正常竇性心率。所以正確的電擊時機是由心電圖上所呈現的心律來決定,而非心跳停止的時候。
突發性的心律不整通常毫無朕兆,例如心室顫動一旦發生會讓人在短時間內致命。針對心因性休克的患者若能及時進行心肺復甦術,並搭配電擊去顫,可以提升急救成功率。基於這樣的考量,AED便誕生了。AED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縮寫,只要依照指示黏好貼片,裏頭的電腦程式就可以自動分析患者的心律,判斷是否需要電擊,縱使不具備判讀心電圖的知識亦能夠輕易操作,因此也被稱為「傻瓜電擊器」。自從AED在一九七九年被開發出來之後,已經拯救了許多性命。
目前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學校、車站、機場、賣場、飯店、百貨公司等人潮較多的地方皆要配置AED,員工也必需接受操作AED的訓練,希望可以增進到院前的緊急救護能力。
心肺復甦術與AED的操作皆是非常實用且重要的技能,當周遭有人發生突發狀況時,我們可以給予必要的協助,越早啟動緊急救護,越能提升存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