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伯啊,你想做放射治療嗎?」我看著眼前這位白髮蒼蒼而慈眉善目的長者說。
他約莫 70 餘歲,過去身子硬朗,很少到醫院報到。雖然耳朵有點重聽,走路時需要拿著拐杖,但從外表一點也看不出來他有哪裡不舒服。一個月前才因為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 )升高,被轉診到泌尿外科來,最後切片發現是攝護腺癌。
「想不想喔…我也不知道耶,醫師你覺得呢?柳醫師說我的腫瘤比較大,有侵犯到…那個什麼儲精囊的,唉呀,我也聽不太懂啦,我跟他說我不想開刀,他就請我到這裡來了啦…」
文伯伯頓了一下,接著說:「陳醫師啊…你也知道,我年紀都這麼大把了,真的還需要治療嗎?有沒有藥可以吃啊?」
「一般攝護腺癌生長的速度都不快,有些人會用抗荷爾蒙的藥做治療,可能會打針,有時候也會開一些口服藥,但是您的體力比較好,過去也沒生過什麼大病,如果能接受手術治療或是放射治療,疾病的控制率會更好的。」我緩緩的回答。
「唉呀,好難決定啊…..再請教您,這個什麼放射治療,會有什麼副作用啊?會不會很不舒服啊?」
===================
年紀大的患者,對於治療的副作用,總是特別擔心。然而,目前所有的抗癌治療,或多或少,都會有特定的副作用。
不管是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治療,當這些抗癌治療作用在正常細胞上時,仍然對正常細胞會有部分影響,也就會給病人帶來不舒服的感覺。
我們可以姑且將這些副作用,視為「為了尋求治癒癌症的機會,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只要經過適當的醫療處理,大部分的患者,即使有些不適,療程都還是可以順利完成。
接下來,我們一起跟文伯伯來看看,到底攝護腺癌的放射治療,可能發生什麼樣的副作用:
急性副作用
以放射治療來說,急性的副作用,就是「發炎」。由於攝護腺就位在膀胱的下方跟尿道的上方,後方還有直腸通過。
因此,急性的副作用,主要來自這些部位的發炎,以及皮膚的發炎。若照射的部位包含骨盆腔淋巴結,也可能引起小腸發炎。
● 膀胱發炎
照射時,由於高劑量區主要集中在攝護腺,位於其上方不遠處的膀胱底部也會接受到部分劑量,產生發炎的狀況。
在膀胱發炎時,膀胱的肌肉會受到刺激,而產生不自主收縮,尿液通過發炎的黏膜處時,也會有不適的感覺,因此,患者會有小便灼熱感及尿急的症狀。
膀胱的不自主收縮,也會影響膀胱的容量,使容量變小,患者便會出現頻尿以及夜尿的症狀。到治療後期,發炎的狀況變得較為嚴重時,也有少數病患會出現血尿的症狀。
● 尿道發炎
如果把攝護腺想像成一顆大貢丸,尿道就是穿過貢丸正中間的竹籤。在照射攝護腺時,位於攝護腺內的這一小段尿道,接受到的放射線劑量幾乎和攝護腺相同,可以想見的是,患者也會有尿道發炎的症狀。
在尿液通過發炎的尿道時,會刺激尿道黏膜,而產生灼熱、疼痛的感覺。如果病人一開始合併有攝護腺肥大,由於放射治療之後會造成局部的組織發炎、腫脹,因此也可能讓原本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愈發嚴重,造成排尿困難,或小便變細、變慢等。
若是腫瘤較大,或照射範圍包含骨盆腔的淋巴結,發炎的狀況就會比較厲害;一般在放射治療開始之後二周,頻尿、夜尿、小便灼熱感、尿急等症狀會開始出現;隨著療程進到後半段,頻尿的症狀以及尿急的狀況會變得較為明顯。
在少數病患(特別是之前曾經接受過「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或原本已有尿失禁狀況的患者)可能會有小便失禁,或輕微漏尿的狀況出現。不過,這些症狀在放射治療結束後,大約一個月至一個半月,大部分都會慢慢改善。
● 直腸發炎
由於直腸就位於攝護腺的正後方,在接受放射治療時,直腸也會接受到部分劑量,造成直腸發炎。直腸發炎時,腸壁的肌肉也會受到刺激,而產生不自主的收縮。
所以,病患通常在治療開始後的第三周(約治療 10-15 次後)會開始有裡急後重(想解便,大便卻解不出來或解不乾淨)的症狀。
到了治療後期,由於發炎的狀況加重,有時會合併黏液狀大便,或在大便中發現微量血絲,若原本有痔瘡的患者,由於內痔處的腸黏膜可能發炎受損,痔瘡出血也可能加重。
如同膀胱及尿道發炎,這些症狀一樣在治療結束後約一個月至一個半月會慢慢改善。
● 皮膚發炎
通常攝護腺癌的患者接受放射治療時,皮膚反應會集中在下腹部、下背部及臀部,而在股溝及會陰處,由於摩擦較厲害,可能會有較明顯的脫皮或輕微疼痛現象。
照顧的原則,一樣是「避免搔抓,減少摩擦,舒緩乾燥,冷熱變化」喔!
● 小腸發炎
小腸的位置通常在膀胱的上方,若照射部分包含骨盆腔淋巴結,或是之前曾經接受過骨盆腔的手術,造成小腸位置變得更低,小腸便可能輕微發炎。
常見的症狀為:肚子輕微絞痛(有點像要拉肚子的感覺)、排便次數增加(大便會變軟,但大部分不會產生水瀉)、或是輕微噁心感。
通常在開始治療 10-15 次後開始出現症狀,也在治療結束後約一個月至一個半月會慢慢改善。
● 急性副作用的處理
由於急性副作用的成因是「發炎」,醫師通常會開立「消炎止痛藥」來緩解您的不舒服。
對於「膀胱及尿道發炎」的患者,會加上膀胱的「平滑肌鬆弛劑」,以及「尿道黏膜麻醉劑」,有時也會加入一些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
對於「直腸及小腸發炎」的患者,除了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外,醫師會加上腸胃道的「平滑肌鬆弛劑」以及輕微的「止瀉劑」,來減輕您的不適。
若是症狀比較嚴重的病人,止瀉劑的強度會再加強,或使用「含類固醇的灌腸劑」來減緩直腸發炎的症狀。
除此之外,在攝護腺癌的患者,放射治療的急性副作用還可能會有:
疲倦、嗜睡:發生率約 50% ,一般發生在每天放射治療後約 1 - 3 小時;大部分的人程度不嚴重,仍可正常工作及上班。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的體力變得比較差,想睡覺的時間變得比較長;僅有極少數病患需臥床休息。
食慾不振:發生的機率較低,但仍有少數病患會發生;有些患者會合併有噁心、想吐的感覺。
晚期副作用
● 皮膚的晚期變化
照射過後的皮膚會變得比較乾燥,這是因為放射線對汗腺和皮脂腺造成的長期影響,因此皮膚分泌的油脂較少,汗液的分泌也會變少,皮膚會有長期乾燥的問題。
患者在運動後或炎熱時,照射過後的部位皮膚排汗量會顯著減少,而上腹部及後背部的排汗量會代償性的增加。
照射部位因為汗腺功能退化,對溫度調節能力差,患者在高溫環境較易感到不適。
少數患者在治療結束後的 2-3 年,照射部位的皮膚會產生微血管擴張、色素淡化(皮膚變白)、色素沉著(皮膚變黑)等慢性變化,稍微影響外觀,但對生活沒有影響。
處理:若您覺得皮膚較乾燥,可以擦拭乳液,以減緩乾燥帶來的不適。
● 局部組織纖維化
長期而言,放射治療會使受到照射的組織產生纖維化,纖維是一種漸進而慢性的變化,常常發生在治療結束之後半年至數年。
受到照射的下腹部及後背部附近的組織,摸起來會變得較硬,活動時可能會有緊繃的感覺,可以透過腰部伸展的復健運動來改善。
● 慢性膀胱/尿道/輸尿管發炎
根據國外文獻報告,約有 10 - 20% 的病患的膀胱或尿道會有慢性發炎的現象,發生的時間可能在治療後半年到數年以後。此外,膀胱的黏膜還會產生「微血管擴張」的變化。
慢性的膀胱炎及尿道炎,除了頻尿、夜尿、小便灼熱感、尿急等症狀(嚴重程度較急性膀胱炎為輕)外,還可能會有血尿的症狀,但通常出血量並不大。
少數的病人的出血量會比較多,發生出血性膀胱炎,必要時,需請泌尿外科醫師進行內視鏡手術及電燒止血的處置。
長期而言,病患的膀胱壁會有纖維化的狀況,膀胱容量會變得較小,膀胱的肌肉也會變得比較沒有彈性,因此患者便容易會有頻尿及夜尿的狀況。
而尿道的括約肌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也會纖維化,大約有 5 - 7 %的患者在五年內會發生尿失禁的狀況。
年紀較大、有糖尿病、原本已有尿失禁、或是之前曾經接受過攝護腺尿道刮除術的患者,發生率會稍微增加。
在極少數的病人,可能因為照射過後局部組織血液循環變差,產生膀胱瘻管(bladder fistula),意思是膀胱和其他器官間形成一個孔道,而使尿液經由膀胱流往其他器官,此種狀況必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在極少數的病人,輸尿管或尿道可能因為發炎較為嚴重,而產生管路狹窄(stricture)的狀況,必要時,也必須請泌尿外科醫師進行擴張或切開的手術處置。
● 慢性直腸發炎
根據國外文獻報告,約有 17-33% 的病患會有直腸慢性發炎的症狀,發生的時間可能在治療後半年到數年以後。
少數直腸接受較高劑量的患者,會因為直腸周邊組織纖維化的關係,而造成肛門或腸道狹窄,引起腸道阻塞或是肛門瘻管,而需要直腸外科醫師的手術處理。
也有少數直腸發炎嚴重的病患會有腸道出血的症狀,這時可能需要直腸外科醫師以內視鏡止血,或進行手術切除,但臨床上並不常見。
● 勃起功能障礙
攝腺癌的病人如果接受放射治療,一般在治療結束後 6 個月內,勃起功能仍然會維持在正常或稍減弱的狀態,但是在治療結束之後,由於放射治療對神經血管叢的影響,慢慢的有些病患會開始產生勃起功能障礙,導致無法完全勃起或性交困難。
這樣的影響隨著時間慢慢拉長,發生率還會逐漸增加,到了治療結束後 5 年,約有 50% 的病患會有勃起功能障礙的困擾。
建議您諮詢泌尿科專科醫師的專業意見,並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可使障礙獲得部分改善。
===================
「謝謝陳醫師,讓我了解很多。不過,我還是有點猶豫,今天還是沒有辦法決定要不要做放射治療…」
「沒關係,你可以把衛教單帶回家,跟太太還有家人討論商量一下,再告訴我們就好。攝護腺癌長得不快,您也不需過度驚慌,但自己的身體,您還是得自己做主。如果還有問題,我們可以下次門診再來討論。」
文伯伯沒說話,只是笑了笑,揮揮手,然後轉身緩緩的走出診間。望著他的背影,我衷心的希望,剛剛所說的一切,能給他一點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