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缺了,應該植牙?還是做牙橋?

by | 12 月 7, 2017


「醫師我這顆牙齒拔完以後要怎麼辦?」

「什麼時後可以做假牙啊?」

「才缺一顆而已,放著不管應該沒差吧?!」

「植牙好貴喔,可以像之前那樣套起來就好嗎?」

缺牙放任不管會造成很多問題,可能造成咬合平面傾斜、高度喪失、咬合干擾,甚至引發頭痛、肩頸痠痛的問題,趕快來了解怎麼重建你的咬合功能。


植牙、牙橋怎麼選?
      
拔牙後的處理大概是我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牙齒拔了之後假牙要怎麼做?若是想要以最接近原來咀嚼功能的方式製做假牙,固定假牙大概是唯一的選擇,其中又大致分成植牙和牙橋兩種方式。

原則上要將植牙和牙橋做比較,一定是建立在兩者皆為合理的設計,都能幫助回復正常咬合功能的立基點上,植牙就不用提了,他的出現本來就是為了解決牙橋在設計上的限制,因此我們先來看看有哪些情況不適合製作牙橋。

下圖的缺牙區在整個牙弓的最後方,若使用牙橋方式重建,會因為後方缺少支柱牙而在受咬合力時對前牙產生拔牙效應。



下圖的缺牙區雖然前後都有牙齒,但因為缺牙大於二顆距離太長,一般人的咬合空間有一定限制,如此會造成牙橋的連接部分強度不足,容易斷裂。


由此可知,只有在缺牙區不大於二顆(前牙除外),且前後皆有支柱牙的情況下,才存在植牙和牙橋的比較基礎。


牙橋、植牙的優勢與劣勢

下表大致解說了植牙和牙橋的分別,許多的患者會糾結在單價上去做比較,但如果考量到長期的穩定度,因為牙橋本身在設計上就會增加了清潔的難度,因此也增加了再蛀牙損壞的風險,整體的成本不見得就能低於植牙多少。接下來跟各位介紹兩者製作流程的差異。



牙橋流程

首先你要先把一顆沒救的牙齒拔掉,拔牙後的傷口原則上需要給他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讓軟組織大致癒合,形態變化達到一個穩定的階段,才能再承受假牙的咬合力。

當然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也不是沒事做,必須針對缺牙區的前後支柱牙做好修磨,由於支柱牙常常是結構完整,沒有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本體神經還在,因此在修磨之後需要放置臨時假牙保護並且觀察有無牙髓發炎的症狀產生,若有則有可能需要加做根管治療。

等到一切前置作業完成,拔牙傷口也癒合好,就可以準備印模做最後的完成品。


植牙流程

牙齒被拔掉之後,若是想要植牙,一般來說必須等待三個月,過了齒槽骨的吸收和塑形高峰期後,才能執行手術放置植體。之後等待三到六個月才能接出植體專屬的假牙套件,並在套件上做假牙的設計。

不過,有時被拔除的牙齒周遭齒槽骨還很完整,也沒有明顯的根尖病灶,可以在拔牙的當次做植牙手術,甚至在短期內開始漸進式的受力,大大縮短了等待的時間。
植牙要能做得成功,美觀,很大的程度依賴了缺牙區齒槽骨的長寬高,有如房子需要牢固的地基一樣,如果缺牙區的骨質不足,或是離重要的解剖構造(上顎鼻竇,下顎下齒槽神經)太近,就必須要在手術的同時合併以鼻竇增高,補骨等方式創造更好的條件給植體。
所幸隨著牙科 3D 電腦斷層的普及,這些可能發生的狀況大多能在術前就被發現並做好準備,減少手術的風險,無須過度擔心。


貼心小提醒

最後,不論植牙或牙橋,甚至是本篇沒提到的活動假牙,筆者並沒有獨鍾哪一項治療,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是在提醒患者要謹慎處理缺牙後的咬合重建。

許多患者在缺牙之後,對於重建的方式一知半解,或是不曉得放著不管的後果,時日一久,前後和對咬的牙齒往缺牙區傾倒,佔據了做假牙的空間,造成咬合支撐喪失和咬合干擾,甚至因此產生顳顎關節障礙以及頭痛的問題,此時才想要處理常常事倍功半而且所費不貲。

希望大家透過對植牙和牙橋更多的了解,能更積極的面對缺牙的問題,選擇適合的方式在儘速重建正常的咬合,並沒有所謂一以貫之的治療選項,重要的是不論選擇哪一種,只要是合乎情理邏輯,都比放任不管好上千百倍。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20歲的大學生,因為蕁麻疹反覆發作,讓生活大受影響。」林尚宏醫師表示,「每次蕁麻疹發作,就像全身有螞蟻在爬,奇癢無比。患者全身皮膚佈滿抓痕,常抓到破皮出血。甚至讓他不願意上課,也放棄參加社團活動。」

患者一開始接受抗組織胺治療,後來再增加到四倍劑量時,症狀改善仍有限,讓他感到非常沮喪。林尚宏醫師說,後來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使用第三線藥物。所幸,經過治療後,他的症狀終於獲得大幅改善,隨著病情受到控制,他逐漸恢復信心,也回到校園,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教你分辨「醣」與「糖」,聰明挑選,減少負擔!看懂食品營養標示

教你分辨「醣」與「糖」,聰明挑選,減少負擔!看懂食品營養標示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大家漸漸曉得甜滋滋、好好吃的「糖」可能對健康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不過每次看到「糖」、「醣」又常常覺得一頭霧水,傻傻分不清楚。 想要吃得健康,在買食物的時候一定要養成看營養標示的習慣,台灣的食品營養標示會呈現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含量[1]。...

癌症疼痛不要忍,腫瘤科醫師解說

癌症疼痛不要忍,腫瘤科醫師解說

癌症疼痛是一種持續存在的痛,慢性背景的疼痛需要靠長效的藥物,而突發性的疼痛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就需要使用比較短效的藥物來解決。請陳國維醫師解說。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