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看牙齒!」
「開個藥給我吃就好,我超怕看牙齒!」
「想到明天要去看牙齒,我就會睡不著、焦慮、緊張。」
「牙科器械鑽鑽鑽的感覺,光想像就好恐怖!」
這些是你的心聲嗎?是你每次想去看牙齒時的內心小劇場嗎?
還是都等到牙齒痛到不行的時候,或是爛得很嚴重,才不得不找牙醫師呢?
以下就成人牙科為主要簡介。至於兒童害怕看牙齒,可以尋求兒童牙科協助,兒牙的專家們都有種種方式協助害怕看牙的小朋友。
明天就要看牙齒了,好焦慮、好恐怖
我們一起來想想看,當你想到明天預約了牙醫做抽神經、根管治療時後,會害怕、緊張睡不好,這樣我們可以說是焦慮(anxiety)。
而當你已經到了牙科診間,坐在牙科診療椅上,正準備接受牙科局部麻醉藥的注射時、或是牙髓醫師拿著一隻根管銼針在牙齒裡面鑽鑽鑽,在心理和生理上被激起的害怕可以說是恐懼(fear)。
若這些恐懼與焦慮已經讓影響到你生活,甚至完全逃避,就算痛得要命也不去看牙科的時候,這可以稱作牙科恐懼症(dental phobia)。
焦慮與恐懼這是我們生物本能反應,目的是遇到危險的時候的一種調適機制。
看牙時,三種技巧幫你緩解恐懼與焦慮
技巧一:與醫師溝通
溝通的目的,是讓你了解疾病的相關資訊,藉由認知以及了解來克服恐懼。當然,這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發展。
醫師會依照個體的差異與狀況,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切忌自我醫療,誤信網路上、或是人云亦云的資訊,而不願相信您眼前活生生直接面對面與您接觸的醫師。
溝通的目的在於,了解您自己的疾病的進展、預後,處理過程與方式,工具…等。藉由認知而面對問題,有機會減低焦慮與恐懼。
技巧二:聽音樂
種種無奈或已經到不得已的時候,您必須坐在診療椅上時,也許可以藉由戴上耳機,適度音量來分散焦慮或害怕。
當然不要影響醫師治療為原則,要是哪一天 VR已經便宜到人手一台的時候,也許這也是不錯的轉移注意的方式。
技巧三:呼吸調節與肌肉放鬆訓練
這兩種方式比較無法用文字描述,有些病人會利用其它時間參與類似的放鬆減壓課程。
而當您坐在牙科診療椅子時候,若有先前的減壓訓練,多少會有幫助。若無,可以藉由幾次的慢慢吸、慢慢吐、不急促的 10次深呼吸來面對恐懼。
肌肉放鬆最簡單方法就是,坐在診療椅上全身肌肉,包含表情全部用力幾秒,再放鬆;做個幾回。當然,更精確的作法,還是需要與專家學習。
診間外,牙科恐懼的你可以做三件事
第一:預防
不要嚇人:也就是,在小孩子有認知的時候,不要「嚇孩子」。在台灣的教育裡面,常常家長會利用一些語言威脅孩子遵從一些事情。
例如,常常會聽到,「你再不乖,牙醫打針喔。」「吃這麼多糖果,牙醫會拔光你的牙齒喔!」。或是,根本與牙醫無關的實情也會牽扯到。比如說:「你再不乖乖吃飯,我就叫牙醫來把你抓去打針拔牙。」「你再不OOXX,我就叫牙醫OOXX。」
這些其實都有機會可以預防的,只要照顧者改變教養模式,就能替孩子未來牙科恐懼打預防針。
孰悉環境:另外一種方式,是藉由熟悉環境開始,這對於大人小孩都適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定期回診檢查,其目的當然是讓疾病防患未然。
但另一個定期回診的價值在於,孰悉並習慣小刺激的適應。也就是說,你常去一個孰悉的地方,以及習慣躺在診療椅子上,習慣牙科的器械、聲音,以及習慣牙科醫師把器械放在口腔裡面,藉由不斷的習慣這些小刺激,久而久之較不陌生、焦慮與害怕。
第二:榜樣
父母或照顧者是兒童的最佳榜樣,即使父母或找顧者再怎麼害怕看牙科,也不要讓這行為成為兒童間接耳濡目染。
另外像是,同儕以及媒體,這我們倒是比較無法控制。若是對於同儕以及媒體散發關於牙科恐懼相關的資訊,可以保持疑問,與您的牙醫師請教釐清觀念,而不是一昧相信網路、媒體、同儕間的傳說、農場文。
我們自己能做的,也就是避免散佈看牙齒是一種恐怖的事情。即使,你自己怕看牙齒,也不要害其他人也都因為你自己的經驗而對牙科產生莫名的恐懼,進而危害他們的口腔健康。
第三:專家
牙科恐懼、焦慮與恐懼症,若於牙科看診時,牙醫師已經束手無策時。建議尋找心理方面的專家,心理醫師、心理師協助。
或經專家評估是否使用藥物介入、麻醉介入、舒眠麻醉介入。
半數的台灣成年人,有牙科恐懼
您不用感到不好意思,因為害怕看牙齒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約有 50%的成人多多少少會害怕看牙科醫師,甚至有 8%~12%的成人恐懼到不敢去牙科診所的地步。
在全球人口中,牙科恐懼症(dental phobia,也就是極端形式的恐懼)也很常見。 在澳大利亞成年人中,牙科恐懼程度從10%至14%。
有一些報告顯示,在冰島、台灣、日本,牙科恐懼(fear)的成年受訪者的百分比分別為 21%,50%和82%。有半數的台灣成年人,或多或少有牙科恐懼。
牙科恐懼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牙科恐懼三大原因
總的來說不外乎是過去的經驗、榜樣、媒體、遺傳、個性和認知能力。
第一:外源性,過去的牙科心理創傷經驗
根據研究,當我們過去或是在小時候,有不愉快的看牙經驗都有可能會導致未來的牙科恐懼。
這過去看牙的經驗像是,父母的語言、精神、或肢體上的威脅;也有可能是牙科診所環境或牙醫師的粗魯;也有可能是小時候或過去因為牙齒痛(爛)到很嚴重,才去看牙齒,把這經驗連結。
第二:外源性,間接性的替代經驗學習
替代學習,被定義為從諸如家庭成員、同伴之間的角色模型,或媒體… 等,外部來源的間接學習。
根據研究指出,父母或同儕的不愉快看牙經驗也會間接成為學習的「榜樣」。
像是小孩子,看到媽媽每次去看牙齒時候,都表現出恐懼的行為或語言,小孩子便會「耳濡目染」,學習到看牙齒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對於同儕或是媒體的效應也類似,都是間接讓人們學習到看牙齒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第三:內生性原因
遺傳因素,有研究指出,遺傳因素可能也是造成牙科焦慮因素之一。
人格特質,這屬於內生性原因之一,主要與牙科焦慮相關的兩個特徵是神經質和外向性,這兩個人格特質。研究指出,牙科焦慮與神經質(Neuroticism)顯著正相關,與外向顯著但負相關。
認知能力,有研究指出,具有較高口語智力的兒童患牙科焦慮較少。這是因為,當我們進入壓力環境,可以藉由口語方式,來表達或宣洩焦慮的情緒,以及藉由口語方式來解釋因應對策。面對焦慮或恐懼時非常有效。
逃避沒有用,吃虧是自己
害怕看牙齒,大家多多少少都會的,若這種害怕、焦慮、恐懼已經危害到口腔健康的維護,就應該深度重視。
當自己無法面對處理時,請記得尋找專家協助,例如精神科醫師、心理醫師、心理師,或經專家評估是否使用藥物介入、麻醉介入、舒眠麻醉介入。
切忌逃避,畢竟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參考資料:
1. Cohen’s Pathways of the Pulp. 11th ed. 2016.
2. Beaton L, Freeman R, Humphris G., Why are people afraid of the dentist? Observations and explanations. Med Princ Pract. 2014;23(4):295-301.
3. Carter AE, Carter G, Boschen M, AlShwaimi E, George R., Pathways of fear and anxiety in dentistry: A review. World J Clin Cases. 2014 Nov 16;2(11):642-53.
4. Carter AE, Carter G, George R., Pathways of fear and anxiety in endodontic patients. Int Endod J. 2015 Jun;48(6):5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