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吃藥傷肝,你該這麼做 – 藥物性肝炎

by | 5 月 2, 2017



陳女士雖然 70 歲了身體依然硬朗,除了兩個月前發現肺結核服藥至今,並沒有什麼狀況。近來因極度疲勞與食慾不振,抽血發現肝指數竄升;她的醫師先確認沒有B型肝炎、C型肝炎,也先停止治療,但追蹤後仍沒有改善,因此轉診到我這邊。

仔細詢問後,發現她剛罹患肺結核時,因為家人怕她身體虛弱,買了保健食品給她吃。由於成分不確定,我懷疑是藥物性肝炎,請她停止服用並同步安排其他檢查。後續很快看到改善,排除其他病因後,我請她回診持續治療肺結核。過了兩個星期,一位婦人走進來對我說:「我是陳女士的女兒 …」

當下我以為發生了什麼狀況,結果她拿出手上的一包普拿疼說:「媽媽沒事,但是我聽說普拿疼會傷肝,害我現在偏頭痛發作都很煩惱,不知道能不能吃,該不該吃…」究竟這件事情該如何說起?看完這篇文章,您就會有答案了。


為什麼吃藥會造成肝炎?

藥物性肝炎正式的名稱是藥物性肝傷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簡稱 DILI),而 DILI 的範圍並不只限於「西藥」,包括中藥、草藥、健康食品甚至毒物也不少見。

我們都知道肝臟是身體解毒最重要的器官,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藥物性肝炎的來源,恰好都是與代謝的過程產生的有毒物質有關。

下面我畫了一張圖幫助說明,當體外物質進入肝臟,一般會進行兩段反應;其中第一級反應(Phase I reaction)主要是氧化還原或水解,是為了第二級反應的結合(conjugation)做準備,而後成為無毒的代謝物排出體外。然而,在第一級反應中,可能產生自由基或是親電性的中間產物,傷害肝細胞產生肝炎。


而藥物性肝炎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種形式;肝臟代謝的過程極其複雜,總共有 60 個左右的基因參與其中;而人人的基因都有些許不同,特定的人碰上特定的藥物,不論劑量多少,就可能產生藥物性肝炎;這一種形式的反應稱為特發性(idiosyncratic),可以說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冤家路窄的情況,和所謂的「過敏」,其實也有點像。

而某些藥物本身,或者它的代謝物在累積到一定劑量的時候,就會產生毒性;不管任何人只要吃這種藥吃得過量,就會發生肝炎;這就是第二種形式,直接性肝毒素(intrinsic hepatotoxin)。最有名的例子即是普拿疼(學名 acetaminophen),在使用到每天 4,000 毫克,也就是「一天八顆以上」,即可能產生猛爆性肝炎。

聰明如您一定可以想到,既然這些代謝物會引起肝傷害;那有沒有可能也引起其他影響呢?這是當然的,某些代謝物可能會「驚動」免疫系統,動員全身攻擊,過程中就可能形成劇烈的發炎,產生發燒、皮疹等等症狀;像是所謂的 藥物敏感症候群(DRESS)。我們雖然都會向患者解釋叫過敏,其實中間還是有細微的差別呢。


藥物性肝炎會怎麼樣?

大部分患者其實並沒有症狀,往往是藉助抽血檢查才發現。比較嚴重的狀況可能會因為膽汁鬱積造成全身發癢、尿液變深如茶色、眼白變黃(黃疸);或是肝炎導致腹痛、食慾不振、極度疲倦以及發燒等。

不論是臨床症狀或抽血,其實都不容易一眼看出是藥物性肝炎,所以有所警覺,及早求醫是最重要的事情。藥物性肝炎大多在停掉致病藥物後就會改善,但極少數的患者可能要花上好幾個月才會完全康復;雖然通常沒有特效藥,但普拿疼引發的肝炎是有趣的例外,只要及時治療 ,一般都能夠恢復。


藥物性肝炎其實不常見,但下面幾點要注意!

可能有人看到這邊就想:「哇,我早就聽說西藥會傷肝,看來果真如此!」在這邊我必須強調,所有藥物、中藥、草藥乃至健康食品,在「運氣不好、體質不合」的時候,都可能產生肝毒性。

在台灣,台灣多中心藥肝偵測網的統計顯示,台灣最常發生藥物性肝炎的藥物為:中草藥、抗結核藥物、普拿疼(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降血脂藥、抗生素等。

這倒不代表這些藥都不能吃,因為大部分的藥都是常用藥,用的機會多發生狀況的機會自然高。事實上根據世界各國的統計,藥物性肝傷害的機率大多落在萬分之一到二左右,大概跟墜機、被熊咬死、遇上土石流的機會差不多。這其中造成猛爆性肝炎或肝衰竭的案例就更少了。

此外,任何「西藥」在上市前其實都要經過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或相關單位監測,有明顯肝毒性的藥物絕大多數都直接被下架。少數有風險但不可被取代的藥物,由醫師開立的時候也會小心謹慎的幫您監測肝功能。所以並不需要因為過度擔心而避開「西藥」。

反過來說,中藥和保健食品也非絕對安全;跟醫師諮詢,確定必要才使用才是正道。而止痛藥或是常備成藥,只要秉持少量、短期使用,一般也是安全的。不過老人、慢性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以及常飲酒的人,發生藥物性肝炎的機會較高,千萬不要隨便自行服藥,必要時也可先諮詢醫師。

最後有關普拿疼的部分,如果以常見的一顆 500 毫克來說,三餐飯後加上睡前也不過 2,000 毫克,離安全邊緣的 4,000 毫克綽綽有餘,所以只要抓準劑量,就可以安全使用。


濃縮成幾個重點:

○ 藥物性肝炎與藥物本身以及體質有關。

 正確用藥下,不常見藥物性肝炎,但中藥、草藥、健康食品也並非絕對安全。


 短期、少量使用普拿疼、止痛藥和成藥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參考資料
1. Uptodate,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2. Uptodate, Drugs and the liver: metabolism and mechanisms of injury
3.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10th edition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合室外運動時,你可以在家做做舒活筋骨的有氧伸展,確保大關節都有適當的活動度。每天練習也非常適合,無論你用此作為一天的開始或結束,都能讓身體感覺更棒!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70多歲女士,因為在家裡昏厥而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建議動手術治療。」陳紹緯教授表示,「因為患者有多種慢性病,身體狀況較差,家屬相當擔心手術伴隨的風險。」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利用導管置放生物組織人工瓣膜取代硬化狹窄的主動脈瓣。陳紹緯教授說,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失血量較少、術後疼痛較少,幫助患者較快恢復,並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糖尿病患慎防心臟衰竭,檢測、預防可以這樣做

糖尿病患慎防心臟衰竭,檢測、預防可以這樣做

劉育志醫師:請問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哪些併發症? 李洮俊醫師: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一型還是二型,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會產生因為高血糖狀態引起的一些併發症,併發症分為急性跟慢性,急性的話可能就是酮酸中毒或者是高血糖昏迷,慢性的話就是因為長期高血糖,我們的器官譬如說眼睛、心臟、腎臟泡在糖水裡面,就會引起的一些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者是大血管病變,所以糖尿病患者為了要避免這些造成健康危害的問題,平常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的話,就可以避免這些合併症或是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劉育志醫師:請問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