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想法會認為:懷孕最好不要吃藥。
其實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懷孕不能亂吃藥,利大於弊時才吃。
許多婦女是在未經計劃的情況下懷孕的,有些人可能平常就有使用藥物的需要,在發現懷孕後,常常因為擔心藥物影響胎兒而自行停藥,但這樣其實並不正確,有些疾病(如:癲癇、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異常)在懷孕時更應該好好控制,而且,並不是每種藥物都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如果你平時就有規則服用的藥物,在發現懷孕之後,儘速向醫師諮詢是否需要更改藥物;在要使用任何新的藥物前,一定要告知醫師你已懷孕,醫師才能為你選擇適合孕婦的藥物。
醫師如何評估你是否需要用藥
對孕婦而言,胎兒的健康是最重要的;然而對醫師而言,你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並不會像灑狗血的戲劇般問你:要保大人還是保孩子?因為胎兒寄宿在你的身體,如果連你都保不住,怎麼保得住胎兒呢。
在要開藥給你前,醫師會先評估你是病情是否需要用藥,如果不使用藥物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開藥時會參考你的懷孕週數(所以記得預產期很重要!)、藥物的分級及其臨床使用資料。
懷孕週數為什麼重要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胚胎發育也是。懷孕初期是胚胎發育最重要的時期,在初期接觸到”致畸胎因子”(teratogen)最容易導致胎兒重大畸形,因此在懷孕初期的用藥會非常保守,如果是可能引起胎兒畸形的藥物,會儘量避免在懷孕初期使用。到中、後期,胎兒許多構造都發育得差不多了,此時使用藥物的風險就會降低。
藥物的分級
在197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提出懷孕用藥分級(FDA pregnancy catogories),依據女性在懷孕期間服用藥物對胎兒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程度,把藥物分成A、B、C、D及X五大類,其分級標準如下:
A類:經由適當的且良好控制的臨床人體試驗研究,並未發現對胎兒有危險性。
B類:動物試驗並未發現對胎兒有危險性,但缺乏對懷孕婦女的臨床人體試驗;或是動物試驗中雖然顯示對胎兒有副作用,但是對懷孕婦女進行臨床人體試驗後,並未發現對人類胎兒有危險性。
C類: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作用,但缺乏臨床人體試驗,經評估若使用藥物的利大於弊的情形下可以用在懷孕婦女。
D類:根據調查結果或是市售經驗或是人體試驗有證據顯示對人體胎兒有危險性,但經評估若使用藥物的利大於弊的情形下可以用在懷孕婦女。
X類:動物試驗或是人體試驗顯示會造成畸胎,或根據調查結果或市售經驗有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懷孕婦女使用該藥物的弊大於利。
分級標準看了霧煞煞?沒關係,結論其實很簡單:只有X類藥物不能使用,其他分級的藥物在經醫師評估後,只要不超出安全劑量都可以使用。
然而這個用了快30年的分級制度在2015年被改版了,因為太多人向FDA反應這個分級太過單純,沒辦法如實反映使用藥物時的風險,有些病人可能誤以為ABCD就像是考試的成績,所以認為C、D類就是不好的藥,因此新版的建議是每個藥物應該更詳細地說明:
• 懷孕婦女使用該藥物的狀況
• 風險評估
• 臨床考量
• 其他相關數據
標榜「純天然」的尚讚?
在害怕使用藥物的心理下,許多懷孕婦女可能自行使用朋友推薦吃了很好的草藥、茶飲、酵素、健康食品…等,但是不要以為外包裝看起來很天然無害的食品,就等於安全。健康食品的規範不如藥物嚴格,大多數也沒有特別針對懷孕婦女進行試驗,上市後也不會像藥廠持續追蹤臨床使用狀況。建議您,要使用任何療法前,如果有疑慮,最好還是向醫師諮詢後再使用。
更多懷孕須知:
懷孕能不能做愛?
懷孕初期出血怎麼辦?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